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编读往来
作者:houbo   日期2009-08-26 10:3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这儿就是我的家”

  拿到刚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我的第一感觉,这儿就是我的“家”——思想和学术的“家”。今天,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界在内的整个社会,不断遭受到商品经济的异化,四处弥漫着太多的喧嚣、嘈杂,从而太需要一个纯净的思想和学术的家园,进行纯粹、冷静、超脱的理论思考,如此会更有利于对社会前进方向的把握。
  既然是关注思想和学术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家”,就要关心、呵护乃至引导这个“家”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从刚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看,这个宗旨是明确的。
  首先,从内容上看,其基本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使得一报在手,读者可以纵览各科动态。在发展交叉学科、各科相互吸收的今天,这无疑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园地。
  其次,“特别策划”栏目提出的热点话题,能够有效地把握、引导问题讨论的健康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决定了其发展导向很重要。传统并不属于过去,传统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只有正确的导向,才能引领学科自身、引领社会,向着善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自由与责任的张力。《中国社会科学报》出版的价值正在于此。
  再次,《中国社会科学报》既然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和学术的“家”,希望她引导学术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希望报纸能够更多地展开一些学术批评,杜绝那些不疼不痒的甚至歌功颂德式的批评。只有开展真正的学术批评,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才能建好、维护好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的这个“家”。而短小、尖锐、内容丰富而充满学术活力的学术批评,也正是我们报纸优于学术期刊的特长所在。祝《中国社会科学报》真正成为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和学术的“家”。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学术评论永远神圣

  《学术责任》书中在谈到学术评论时说:“发表这种评论的可能是非学术的刊物,甚至也可能是面对大众的报纸和杂志”,“这类文章常是尖刻的,甚至是恶毒的。由于传播面广,所以它在学术圈中产生的反响也就可能很不一样”。作者曾是斯坦福大学校长、《自然》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
  作者忧虑的是学术评论不健康和不专业的问题。如今,《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报纸创刊,“评论”、“期刊”和“书品”三个版面都可以进行“学术评论”。7月2日“期刊版”两篇文章分析了学术评价和学术品格等问题,是两篇优秀的学术评论,也是很好的开篇。
  学术评论(俗称“学术的学术”)最大的特点是对象和方法都具有“学术性”。学术评论同新闻评论、文艺评论并称当今三大评论。
  希望贵报的“学术评论”通过学术规范、学术创新和学术评论互相配合,通过理论时评(“评论”版)、论文评论(“期刊”版)和著作评论(“书品”版)形成合力,促进学术评论的健康繁荣发展。
  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将《恶之花》和《以赛亚书》的部分观点归纳为“有些事情,尽管不美但却神圣,而且正是因为它不美且就它不美而言,才变得神圣”。其实,我们的学术评论虽然不尽完美,但却永远神圣!
(任国征 北京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