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日本一瞥
作者:houbo   日期2009-08-26 14: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提起日本,我的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白雪覆盖的富士山,冷峻的武士,优美的和服,典雅的京都唐式建筑,七天的日本之行让这一切变为现实。
  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当地人的衣装。在东京机场下飞机时,已是深夜,出口处站着一排警察,浅蓝色的警服,看起来还算精神,就是个头偏矮,少了几分威严。第二天一觉醒来,直奔东京最有名的银座。大街上,人声鼎沸,人们的穿着以合适贴身的西装和便装居多,而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倒不多见。终于在一个商店门口,见到了一个穿黑白相间和服、正在化缘的中年男子。看来今天的日本,传统民族服饰在公开场合不甚流行。第三天我们前往横滨山下公园,在1945年日本战败签订投降书时停靠轮船的码头,看到上百位身着白色和服、留着寸头、凶气逼人的青年男子,在迎接几位神秘的头目来此朝拜新年日出。见多识广的导游嘱咐我们别惹这些黑社会成员。有报道说日本黑社会是发达国家唯一可以公开露面的组织,此时的和服给我一种不祥和压抑的感觉,为什么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非让这些角色来展示,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在京都皇宫参观,我看到了几位身着美丽和服的端庄女郎,她们穿的和服从领口到裙边显露出七色彩虹条纹,腰间一条别致的束腰,那受裙摆影响款款碎步、徐徐缓行的身姿犹如万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真是美极了,我这才放松了紧张的情绪。
  食。同是东亚文化,日本的食文化却更有特色,虽然它没有中华美食那么丰富多彩,追求口味齐全、奢侈豪华;更没有那种大鱼大肉、一摆就是十来海碗让人吃得痛快淋漓。日本食文化给我留下的印象首先是保持中国式古色古香的秦楼楚馆,障子、纸窗、拉门、画栋连连,虽不是天然景致,但人工造作之势却宛如自然天成之效。还有那昏暗的光线和色调,具有东方禅学的幽玄情调。刚开始吃日本料理时,第一感觉就是简单、朴实,但是“少得可怜”。精致的彩色小陶器和竹器上稀稀落落地盛放着几片生牛羊肉片、生鱼片,几片新鲜菜叶,几片土豆片,甚至豆腐都只有几块,外加一碗大酱汤,一小碗米饭,吃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多吃几次之后,我发觉日本料理中最好吃的还要数生鱼片,晶莹透亮的薄薄一片,蘸着调味料吃,入口即化,非常鲜美。据说在日本年人均消费鱼肉100多公斤,远远超过大米的消耗量。日本料理少有炒、烤、炸的食物,以清淡的生、蒸、煮食物居多,也许这就是日本成为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的关键吧。
  住。日本的楼堂馆所,高楼大厦,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房屋密度大,突显出日本土地资源的紧缺。但日本毕竟是经济社会比较成熟的国家,其市容环境和政务环境,还是令我这个匆匆一掠的过客为之感叹。从城市到乡村,一路行程,所见到的房屋窗户都没有加装防盗用铁栏杆。就是这小小的铁栅栏,却在无形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治安环境和管理水平,更反映出当地的淳朴民风民俗。日本的城市高楼样式非常普通,各种年代的房屋并存,但都显得干干净净。据说日本有法律规定,任何建筑物每过几年必须清理一次。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玻璃上都贴着一个小红三角形纸片,这是管理者考虑到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凡是贴有小纸片的玻璃处都是紧急避难所的出入口,这一细微之处反映出管理的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市郊和农村。其住宅都是一幢幢的小别墅,但却很难见到同样样式的,每处住宅式样都融合了自然街景和季节变化的因素,能够体现日本崇尚神道的自然美和信仰佛教的理性美相融合的特征。虽然没有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中的简朴感觉,但它们的雅素幽静很令人向往。在许多小屋门前,居然还有曲径通幽,有的还有用一道半人高的板墙或绿树遮着的私家园林,出入通行的门只是两扇栅栏半掩半遮地摆放在那里,有的干脆敞开,全然放弃防卫。在这里居住,接近自然,林木蓊蔚,返璞归真,令人心情安宁。
  行。日本拥有高度发达、密集和便捷的地面、地下立体交通网络。豪华高档汽车比比皆是,却难寻相同款式的车型,反映出经济强国的本色。在日本,我每天有三个小时要在汽车中度过,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在高速公路还是普通道路上行驶,都很难看到交通堵塞现象。日本交通的红绿灯如童谣所唱“红灯停、绿灯行”,在银座大街上见到的几个闯红灯的都是西洋人的脸孔,而大多数人甚至有近百人都站立在红灯路口。更让人叹服的是,无论是大小道路,还是自家小院,没有车辆乱停或挤占路面的现象。日本有严厉的交通法,穿越红灯被撞属白撞,还要赔偿汽车损失费用。相反,汽车撞到正常过路的行人,那高额的赔偿费用让驾驶者心惊胆战。在无处不在的监视器下,很少有人逃脱惩罚。由于日本地狭人多,道路上只有车道和自行车与行人混合道两种,没有我们国内的行人道和慢车道之分,更少见道路绿化带,这给行人和骑车人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路走来,一路观看,一路思索。在我眼中的日本,虽然笼罩着温情脉脉的面纱,虽然有近代给我们民族不小伤害的罪孽记载,但那些为我们服务的“小人物”的敬业精神却可圈可点,如开大巴的司机,带队的导游,餐厅和商店的老年服务者。对待任何小事都极其细致,做到尽善尽美,必是积年累月用功修养得来,这个民族能走入世界前列,绝不是靠空话谱写国家辉煌的,这正是当前我们亟须学习的细微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