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周氏兄弟与日本
作者:houbo   日期2009-08-26 14: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氏兄弟与日本”是我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自2006年获得批准着手写作至今已逾三载,目前终于到了得以写后记而结束这一研究的时刻,心中不免感慨良多。实际上,早在留学日本准备博士论文《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1994年前后,我便开始涉足这一课题,算起来已有15年的光景了。
  课题中的第一部分“鲁迅在日本”共三章以及第二部分的最后两章是最近的研究成果,而第二部分“周作人与日本”前五章则是博士论文的主体部分,这次经过调整修改并由我自己译成中文,作为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一本薄薄的不足20万字的课题报告前后花费了15年的光阴,而我的感慨则在于,即便如此,仍然未能穷尽该课题的全部,同时引导扶助过我学术成长的前辈师友却一个个或成道作古或悄然引退或改从他业,如今他们的面孔、身影再次浮现于我的眼前,遗憾和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我一直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与文学有两个精神原乡,一个是故乡绍兴,其风土先贤所构成的几千年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们时而急风暴雨时而温柔敦厚的人格和文学风骨;另一个是日本特别是传承着近世三百年江户文化风流并开摄取西方文明风气之先河的东京,其人文地理、思想文化给周氏兄弟后来的人生发展以长久的影响和启发。因此,要了解周氏兄弟的文学思想,深入考察他们与日本的复杂关系便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然而,兄弟俩对日本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鲁迅虽有7年旅居留学的经历和众多的日本友人,可留给他的不是孤独屈辱的仙台记忆,就是寂寞难耐的东京印象,一生中很少谈及对于日本及其文化的观察体验。但是,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却给予战前众多日本文人作家和战后几代知识分子以深刻的影响,其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位亚洲作家。周作人留学日本6年,深爱这个岛国的文化甚至身体力行加以研究,最终成为现代中国久负盛名的“知日派”。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他没能挣脱那场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殖民侵略战争的纠缠而最后成了与敌合作的民族罪人。结果,在日本虽然理解、喜爱周作人的不在少数,但其影响和对他的相关研究却远远不及鲁迅。
  鉴于上述周氏兄弟与日本复杂而迥异的关系,首先,我考虑从周作人与日本文化思想的诸种关联入手,基于历史材料和实证分析加以梳理,采取的是传统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比较”的路数。但力争摆脱西方“文明传播论”式的“冲击与回应”模式和“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的框架,试图进而涉及同为非西方之亚洲国家间文化思想的撞击和互动所引发的平行关系。就周作人而言,这涉及他与日本民俗学、与同时代邻国文人的交流,以及日本文化观确立过程中明治时期泛亚洲主义和大正时代古典学复兴等思潮如何渗透其中的诸问题。然而,周作人与江户时代的平民文学和俗文化的深刻关系,由于问题的复杂重大而未能在本课题中予以充分地考察,留下了遗憾。其次,如何处理“鲁迅与日本”这个课题,也使我颇费了许多思虑。由于此前中日学者对这一课题已有深入的研究,如伊藤虎丸出版于1983年的《鲁迅与日本人》(朝日出版社)和中国学者刘柏青刊行于1985年的《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等。因此,本课题主要从跨国的影响与传播这一视角,重点讨论鲁迅“在日本”作为同属于东亚的思想家文学家而被理解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过程。这原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1920年代以来从佐藤春夫、太宰治、堀田善卫直到战后的大江健三郎等作家系列对鲁迅的解读和共鸣;另一个是1940年代之后以竹内好为开端,包括丸山升、伊藤虎丸、木山英雄等战后一代日本学人对鲁迅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开掘。遗憾的是,限于资料和能力,我在本课题中只就后一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而前一个日本作家系列同鲁迅思想与文学互动的问题,则只好留待日后了。
  15年间,我穿越中日两国之间为了解“周氏兄弟与日本”的关联而上下求索,所获得的成就实在微薄,但却不能忘怀那些曾指导扶助过我的诸多师友。首先,是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刘柏青、刘中树两位先生,特别是最早开拓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之关系研究而贡献卓著的刘柏青先生,他唯一的专著《鲁迅与日本文学》,无疑是促使我睁眼看日本的第一个向导。其次,是留学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木山英雄先生,作为日本战后秉承竹内好鲁迅研究传统而开拓了周氏兄弟研究新局面的一代日本学人,木山先生的深邃学养和独特人格我未能学得一二,但十年教诲特别是在这一研究课题上所花费的心血却铭刻心中不能忘怀。同时,还有与木山先生同代的另外两位日本鲁迅研究大家丸山升和伊藤虎丸先生,如今他们已经作古,但留学期间给予我的亲切指导和奖掖,伴随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在我的记忆中浮现。本课题第一部分中,在竹内好之外重点讨论了上述三位日本先生的鲁迅研究,他们已经成为战后日本中国学辉煌历史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在将他们作为研究对象而历史化的同时,也是要向他们表示我的一份敬重和谢意。
  星夜阑珊,晨曦将至。鲁迅、周作人,连同那前仆后继追寻兄弟俩思想学问的一代中日学人,他们的身影随着第一抹晨光的出现渐次从我的脑海中隐去……我的这个课题已经结束,希望它能够早日出版,为了新的开始,也为了那些在远方的师友。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