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教育研究繁荣背后的四大精神失落
作者:houbo   日期2009-08-27 13: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研究”、“著作”、“论文”这些曾经神圣的字眼,原先让人联想到的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求证探索、深刻严肃等等,而今它们的定义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研究”变成了程序化的加工与生产,“著作”与“论文”则变成了换取利益的商品。学术研究“十年磨一剑”式的求真、求实、求美、求善精神已经被快餐式消费文化的求新、求奇、求快、求利的物欲所替代。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研究表现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拥有庞大的学术性团体组织及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的特点,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体系。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不可谓不繁荣,每年出版的教育研究专著及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学术论文不计其数。然而与当今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如多元智力理论、情商理论、元认知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相比,却总感觉我们当前的教育研究成果中似乎缺少些什么。在这个教育研究繁荣的时代,本该出现如赫尔巴特、卢梭、夸美纽斯、洛克,或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似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也该出现如《理想国》、《忏悔录》、《教育漫话》、《学记》与《论语》似的伟大著作,然而却没有出现。根源何在?

  教育研究本真精神荡然无存

  教育研究本应以探索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真理,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为根本目的,这也是教育研究的本真精神所在。然而在当前社会消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教育研究竟然没有表现出一点观望的犹豫心态,便果断地跟进,甚至推波助澜。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堕落为一种商业行为,商业化了的教育研究成果不再追求百读不厌,不再关注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长远利益。“研究”、“著作”、“论文”这些曾经神圣的字眼,原先让人联想到的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求证探索、深刻严肃等等,而今它们的定义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研究”变成了程序化的加工与生产,“著作”与“论文”则变成了换取利益的商品。学术研究“十年磨一剑”式的求真、求实、求美、求善精神已经被快餐式消费文化的求新、求奇、求快、求利的物欲所替代。
  作为教育研究者,在消费社会里面临着两个无法克服的矛盾:一是教育研究者尽管意识到自己“原材料库存”不足,却依然要拼命“生产”。否则,研究者将无法确保拥有足够数量的“产品”作为依据去维护自己的学术地位。另一个矛盾是,消费社会追求的是时间效率与经济效益,而教育研究则需要有一个时间周期,并以社会效益为重。当研究者面临如果不能够随时向市场提供产品便被市场所遗忘的生存威胁时,便只有通过“透支”或“注水”的方式硬撑门面。为了满足商品社会对教育研究成果的消费需求,教育研究的本真精神已荡然无存。

  教育研究超越精神不复存在

  我国的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怪圈。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研究首先要申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拟订的研究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报刊发表,也可以出版著作,还可以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奖项评比。而这一切不但可以作为圆满完成研究课题的依据,而且还可以作为下一次申报课题的资本。在这样的研究循环中,教育研究成果除了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妥协契约外,再无其他实际意义。
  2006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张涛参加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时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实际上,作为怪圈链条上的任一主体只要愿意脱身而出,这个怪圈都将不复存在,但是迫于生存压力,怪圈上的利益占有者们除了死死地攥住属于自己的一环利益外,别无选择。教育研究被动地沦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而无法在精神上超越客观现实。教育研究于是陷入教育政策的解读和对这种解读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论证,而缺少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审视与反思。当教育研究习惯于陷身“油盐酱醋”、“一地鸡毛”的庸俗之中时,它便失去了荡涤灰暗污浊与僵化腐朽的能力,也就不可能通过审视、思辨、取舍与提升产生伟大的思想与惊世的作品。

  教育研究正义精神已经失落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即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教育内部的基本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特征的关系,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三是教育过程中诸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等)间的关系。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就是上述这些关系及其作用的总和,它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
  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来看,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落脚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的精神生态更趋物质化和实利化,腐败现象蔓延,社会情感冷漠,伦理道德失范,人文精神滑坡。而这一切又都在校园这一微型社会中有所体现。面对诸多社会丑陋现象,教育研究缺少直面现实的勇气,更没有为社会向善所进行的精神导引,而是采取了回避是非、消解道义、绕开责任等消极态度。教育研究这种辨别是非善恶、发现光明美好能力的缺失,正是教育研究正义精神已经失落的体现。
  教育研究不应该仅限于对政治导向下的教育政策的解读,而应该是对伟大人性的礼赞,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更应该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塑造。教育研究正义精神的失落,使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失去了一道重要的精神保护屏障。

  教育研究原创精神极为欠缺

  当前的教育研究成果鲜见原创的东西,而畸形的复制倒可谓比比皆是。首先,从当前出版的教育著作来看,用“千书一面”来评价颇为恰当。这一方面表现为很多教育著作选题雷同,内容结构相差无几;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研究者或研究组织的同一研究成果三番五次地进行改头换面不断“再版”。其次,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直接平移”西方的教育思想与“重新排列组合”他人观点者居多,鲜有研究者个人的独到见解。第三,从各级各类的教育研究课题来看,有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似曾相识之感,不同层次的研究者年复一年做着相类似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徘徊,既无创新可言,也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教育研究原创精神的缺失,与我国的学术体制不无关系。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缺少鼓励发现和提出原创研究课题的机制,没有搭建起供原创性研究课题自由研究的平台。教育研究缺乏原创性,是我国当前教育研究数量与质量严重失衡的根本原因,也威胁着我国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