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职业义务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houbo   日期2009-08-27 13:1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职业教育在我国不受重视

  游泳那么简单的动作,学得快的人几小时就能学会。但是,每年都有数万人因不会游泳而丧命,其中有3万多是0—14岁的孩子。不学就干,其代价就是常有事故、报废和污染。2000年12月25日21时35分,洛阳有4名未经正规培训的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火灾,导致309人死亡,东都商厦大楼烧毁。无独有偶,2009年2月9日21时许,中央电视台新建成的北配楼,因为焰火施放员缺少资质,也毁于大火。这样的教训需要多少,我们才能“吃堑长智”,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呢?这些损失可以培养多少合格的劳动者,可以减少多少家庭的痛苦!
  承认学而知之,就必须发展职业教育。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一直不受重视。中等专业学校是培养干部的,只有技工学校才培养技术骨干,普通的、技术性不强的职业则不在学校培养之列。职业教育被忽视的程度也可以从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反映出来。1949—2000年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不到同期小学招生数的6%,即94%的劳动者未受过中等职业教育!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比例没有初中毕业,甚至小学都没毕业。我国劳动者素质之低,令人震惊!
  2007年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的历史最高年,普通高中招生840.16万人,职业类高中招生810.02万人,合计1650.18万人。但是,1992年的出生人口有2119万,那么2007年应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未进的适龄人口就有近500万。这些人可能早早就进入劳动大军,在进行着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高污染、多事故的劳动。而且在其就业前或者失业后,如果长期找不到工作,则随时可能危害社会。在北京,某警察抓了600个偷车贼。警察问小偷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洗手不干,小偷答,给工作,月收入千元以上,工作不太累。但由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他们找不到正当职业来谋生。
  盗贼猖獗,社会不安,于是有专项整治。在重庆,2008年7月10日—9月30日,全市公安破获刑事案件32771起,查处治安案件52671件,打掉恶势力案件92起。我们在为警察战绩感到高兴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如果这些小偷和罪犯能够培养成国家建设者,而不是盗贼和罪犯,岂不是对国家及他们自己更有好处吗?重庆常住人口2808万,1次就抓近万人,那要再多几次呢?高犯罪率需要多少警力和监狱呢?是否可以考虑用教师代替警察,用学校代替监狱呢?
  
  发达国家依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

  用教师代替警察,用学校代替监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德国前总理科尔在任期间(1982—1998年)曾表示,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德国的人口才0.8亿,面积35万平方公里,分别为我国的1/16和1/27。但是,德国的人均GDP却遥遥领先于我国,2007年德国的人均GDP(38860美元)约为我国(2360美元)的16.5倍。
  分析德国成功的原因,关键就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搞得好,德国劳动者素质高。在世界青年技工技能比赛中,德国队总是遥遥领先。追溯历史,德国人很早就很重视职业教育,古老的德国谚语中就有“手艺能从每块土地中取出黄金”。早在1869年,北德同盟就规定,雇主必须将18岁以下的学徒送入职业学校学习,违者处罚。起初,有些雇主不理解,宁可交罚款也不送学徒入学。后来,雇主们发现经过职业学校培训的学徒更守纪律,工作更有效率,才变被动为主动。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18岁以下青年职业教育为义务教育。2003年,德国高中阶段的普高学生不到适龄人口的22%,而职业教育学生超过78%。
  瑞士与德国相仿,其职业教育也是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在校生中,普高学生不到30%,而职业教育学生超过70%。2007年瑞士人均GDP为59880美元,在美国(46040美元)之上,是我国(2360美元)的25.4倍。
  德国与瑞士两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不过30%,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的职业教育部分所占比例也都不高,德国不过1/4,瑞士不到1/5,德国与瑞士都是靠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合格劳动者的。

  有必要实行职业义务教育

  笔者主张实行18岁以下职业义务教育,即对18岁以下准备就业和已经就业的全体小青年实行职业义务教育。
  如果前文中提到的偷车贼18岁前就接受过3年职业教育,那他们也许能实现有个工作且月收入上千的愿望,体面地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危害社会,并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如果洛阳那4名电焊工和北京引发火灾的焰火施放员能够在18岁以前接受3年职业义务教育,300多人的性命和巨额国家财产也许就能幸免于难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