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教育特色创新需要返璞归真
作者:houbo   日期2009-08-27 13:1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学校工作是扎扎实实的教学,认认真真的科研。人为性的“创造特色”不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更不是学校办学的全部。

  这是一个言教育改革必提“特色”二字的时代,“教育特色”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指向的一个基本目标。在各种政策中,注重教育的特色创新也时常赫然在目,“211工程”建设如此,“新课改”政策更是如此。坊间曾一度议论,某高校推出高尔夫球课以示办学特色;某高校以拥有容纳8000名学生同时上课的教学大楼自诩有特色。在素质教育旗号下,中小学校更是如此,一个地方的甲学校推出足球特色,乙学校很快就会推出篮球特色,丙学校立马就上乒乓球特色……至于“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等办学观念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对特色的捕风捉影、顶礼膜拜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美国的“磁石学校计划”,英国的“改造薄弱学校行动”等等,概莫能外。
  诚然,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反对“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学校教育,但是,受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一些学校在思考和创建教育特色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为特色而特色、追求功利、以偏概全、盲目泛滥的“刻意创造”特色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诸如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某一方面大做文章的“特色”跟风、攀比现象实为普遍。看来,对教育特色做点正本清源的探讨实属必要。

  教育特色是普遍的具体的存在

  学校特色不是主观塑造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学校特色也并非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需要有其整体性。特色虽表现为抽象的精神层面,但却体现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就好比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在北大人、北大事中一以贯之地体现。
  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没有脱离普遍性的特色,我们经常听到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办学特色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学校就是学校,学校的特色若办得超出了学校内涵的范围就难免给人怪异之感了。那些打着造就精英领袖的幌子开设“高尔夫球培训课程”、举着培养绅士贵族的旗号让孩子从小就生活于“五星级宾馆式校园”等等“创造特色”之举也就难免要受人诟病了。

  教育特色需要扎实的培育过程

教育特色本身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积累过程,一校的教育特色自有其根基。换言之,教育特色的培育需要有一个过程,过于功利、盲目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一般而言,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在某一方面优于其他学校的优质风貌。这种稳定的优质风貌或者是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或者是独具匠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等等。就拿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例子来说,北京大学能出品感人至深的电影《孟二冬》,井冈山大学编创了颇具影响力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其人其事都是深深扎根于所在学校的土壤,都深深地烙上了地方化、学校化的色彩。
  特色就是特色,它没有三头六臂,我们无须把它的功能与意义无限夸大。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牵涉方方面面,但更多的还是日常性的工作,是扎扎实实的教学,认认真真的科研。人为性的“创造特色”不应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更不是学校办学的全部。美国“磁石学校计划”一度被赋予了促进多元化种族融合、实现特色化教学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如此众多的目标与任务面前,磁石学校难免就要有辱使命,很难做到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了。
  概而言之,在“教育特色”的实践与研究乏善可陈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端正对“特色”二字的理解,要从实际出发,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