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年来再度兴起的“国学热”,有人认为“高层次不够热,低层次要降温”。其实,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2008年7月以来就主办了多届“国学研究论坛”,所谓“高层次不够热”似乎并不尽然。跟社会科学院系统相比,高等院校可谓高层次国学研究的主战场,雨后春笋般成立了不下百家的国学院——尽管其中为数不少者名不副实。
早在200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率先倡议把国学设为一级学科。国学院要“长久”生存下来,国学之为学科的“合法化”确实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200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的访谈录《国学是一门学科》,就是对此话题的又一次回应。
在这次访谈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的意见颇为引人关注:“从国学院的角度,就是把国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来对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文史哲成为一个大人文学科,下面历史、哲学、文学包括国学都是一级学科,这个是最理想的。如果门类拿不到,至少把‘国学’设成一级学科,至于放在哪个门类里面要有预案,比如说,为什么是放在文学而不是史学、哲学,或者是放在哲学而不是文、史,这需要讲清楚。”
盘点2009年的国学大事,最重要的当推11月1日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众所周知,清华研究院国学门(也被通称为清华国学院)于1925年创立、1929年停办,引领了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是其四大导师。因此,对于80年后重新组建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外界普遍期待当年那种“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的国学教育传统。11月2日,普林斯顿大学余英时教授在《光明日报·国学版》撰文指出:“国学院一方面避免民族主义的激情,另一方面却不失民族文化的自尊;怎么将‘汉学’的中心从巴黎或日本京都搬回北京,是全院师生长期奋斗的目标。”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