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 从“陕西现象”到“陕西模式”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1 13: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新兰 通讯员李耀萍)陕西是科教大省,资源大省,但却是经济小省,这种现象被称为“陕西现象”,造成“陕西现象”的基本原因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其“二元”不仅表现在城乡结构上,更表现在整个经济结构上。

  1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西部司、财政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西部地区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围绕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成就、区域经济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困难新矛盾、未来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调整和展望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尚勤认为,“陕西现象”主要是指资源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和教育优势未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的大工业优势未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他指出,“陕西模式”应是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模式,应是科学发展的模式。“陕西模式” 的亮点应包括三点:一是资源、科教、文化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模式;二是作为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三是欠发达地区解放思想、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发展的模式。“陕西模式”是陕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省情探索自己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将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产业支撑是西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产业配套能力、投资软环境都得到较大提升,才能有可能吸引资本和人才回流西进,西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也才有可能得以形成。对此,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新才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产业扶持政策要着重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要通过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大规模跟进,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资金不足是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财政性资金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考虑发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建立西部大开发专项资金,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

  据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改委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初稿)》,主要针对西部目前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化解突出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突出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确保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