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文化的现实意义
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气候变暖、地球发烧的事实,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由于低碳经济首先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因此是否发展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核能、原子能、水电能等可再生、非化石类、清洁的能源,便成为是否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例如,美国把正处在立法程序之中的《美国清洁能源法》称作《气候法》;中国也把提高新能源在一次性能源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在能耗总量中的比例,当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发达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的认识,绝不仅仅基于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而是基于掌控人类之间不同命运主体和统揽地球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显然,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之际,深入了解西方能源文化的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人类的能源形式在经历了从木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由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的转变之后,现正处在从石油时代向后石油时代的转变过程之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西方的能源文化却是隶属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的禁脔;或者说,西方对于能源文化的研究首先是由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来完成的。从笔者所读到的有限资料来看,把石油作为能源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伦时代。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