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金辉 通讯员黄敦兵)近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85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近百年来明清时期的学术思想、研究的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学术论断进行了讨论。
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张寿安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体制的建构仍在进行中,更出于“钩沉出传统的学术体系并建构起传统的知识体系(极可能是多元系的),成就中国学术的整体意义,进而与西方对话”之考虑,尤应关注作为清学中坚的乾嘉学术,并且将近400年的学术视为一个整体,以更加宏观的视野观察传统学术及其近代转折。
研究王夫之30余年的台湾慈济大学教授林安梧主张在研究王夫之思想时,应当关联其生命历程、时代背景及思想基底、观念源流来理解。而船山学所涉及的经典诠释学,关联到“道”、“经典”与“诠释者”三者,隐含着“方法学”与“存有学”两端而一致、交融而不分的探源问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认为,20世纪明清思想研究的诸种“范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打上了“经世致用”的功利色彩,因而在研究的出发点上都难以做到“价值中立”,希望21世纪的明清思想研究更加超脱一些,从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特别是从思想史、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仔细地清理明清学术、思想与宋明学术、思想的内在、多元关系,同时又要跳出各种研究范式的“价值前见”,将是21世纪深化明清思想研究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