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术高峰 人才洼地 政企智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0 09:1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重点研究基地是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产物

  客观地看待重点研究基地10年的发展,首先要将它置于新中国60年高校文科科研机构发展的时间坐标中进行考察。重点研究基地并不是凭空蹦出的“石猴”,而是高校文科科研机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必然性。新中国60年,文科研究机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由于周边国际环境的恶化,中央为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在全国布点设立了若干实体性研究机构,高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在“文革”中毁之殆尽。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相继恢复重建了一批研究所(室),积极展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据1991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统计,这一时期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研究所达521个,其中设在国务院各部属高校的研究所234个,设在省属高校的研究所287个。第三个阶段,就是以1999年重点研究基地启动建设为标志延续至今。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重点研究基地151所,各地建立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00多所,各校建立校级研究基地上千所。从发展上来讲,不同阶段的科研机构或明或暗地有着学术上的接续,至少30%的重点研究基地与前两个阶段的科研机构存在“学脉”关系。但第三阶段又是在前两个发展阶段基础上的突变,这一变化,显著地表现为对原来具有明显计划经济特征科研体制的改革,即引入了竞争性机制,彻底扭转了原先科研机构靠等课题吃饭、人员固化、人浮于事的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前两个阶段又为第三阶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