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火浣布不仅是异域所献的奇物,还是有悖于日常经验的非常之物。人们的生活经验是布帛用水洗涤,遇火则化为灰烬,而火浣布污秽后火焚则洁净如初。虽然古代典籍中对它不绝于书,可因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反差巨大,人们先是怀疑它存在的真实性,后又尝试着用神秘文化观念对它进行“合理化”解释。
较早传说中的火浣布多由西域进献,受上古神话观念的影响,文人们把它想象为西方昆仑山的神奇物产。昆仑山是神话中的宇宙山,《山海经》把它描绘成百神所在、万物尽有之地。人们推测火浣布来自昆仑山,就与西方女神西王母发生了联系。《搜神记》载:
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澣(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这里提出火浣布是由昆仑山炎火之中的草木之皮或鸟兽之毛织绩而成。这种说法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也把火浣布视作火兽之毛。西域进献火浣布时,可能也带来了对火浣布的最早解释,在此基础上,中国文人依据本土的昆仑神话对它作了再阐释。虽然东西方都用木皮和兽毛解释火浣布,但将它作为昆仑山的物产叙述,主要思想渊源应是中国上古的神话观念。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