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文学研究:转型与创新是关键词
作者:haowj   日期2010-01-05 11:1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这个学术“大跃进”的时代,专著和论文必须用天文数字计算。即便是日益边缘化的文学研究,其学术“成果”也连年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在对2009年度文学书刊和网络文献作粗略扫描时,笔者深为海量成果之繁复驳杂所震慑,顿失综而述之的信心,姑且管窥蠡测,简略谈谈匆匆一瞥之后的点滴印象。

  中国文学的“三十年”与“六十年”

  2009年,中国文学的“三十年”与“六十年”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许多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都不约而同地把“三十年”或“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作为会议中心论题,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举办的“共和国文学研究六十年”、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举办的“改革开放30年”、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的“九十年与六十年”等大型学术研讨会皆是如此。与此论题密切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数量巨大,如张炯《文学研究大跨越的时期》、钱中文《三十年间》、杜书瀛《时逢三六九,重读马列毛》(即《国际共产党人的文艺美学发展史》)、童庆炳《走向新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高建平《新中国文论60年回顾与展望》、白烨《文学批评的新境遇与新挑战》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生存状况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历史性探讨。“三十年”和“六十年”涉及的问题域相当广泛,如三十年审美价值创新、文学精神生态等论题受到部分学者深度关注。总之,大规模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是本年度标志性“学术事件”。

  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

  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多元共生、杂语纷呈的现象愈演愈烈,传统学科的急剧分化和新型学科的大量涌现,使得“转型”与“创新”成了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事实上,转型与创新都是本年度文学研究无可争议的关键词,它们极为频繁地被用做文学论文和学术会议的标题。如哈尔滨召开的“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研讨会、武汉“文学话语转型与和谐文化建设”研讨会等无不体现出对转型与创新的热切期望。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为例,多年以来,呼应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学研究始终保持着强劲活力,本年度一些重要学术刊物刊发了一系列颇有分量的研究文章,如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毛崇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等都一如既往地占据着刊物最显要的位置。从大量相关著述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社会”等学术会议反映出的情况看,该领域的研究虽保持着稳健向前推进的势头,但仍未走出“持守坚决、创新乏力”的学术困境。不言而喻,转型与创新,依旧任重而道远。

  理论建构的“着力点”与“问题域”

  就文学研究的“着力点”与“问题域”而言,文化研究、审美意识形态、读图时代、网络文学与公共空间等热点问题,在本年度依然热度未减。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及其“当代性”意义生成等问题仍被津津乐道。王元骧《文艺理论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党圣元《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南帆的《文学类型:巩固与瓦解》等都是该领域的年度力作。从一些全国性学术机构和高校召开的学术会议、《文学评论》等刊物组织的专栏文章不难看出,文学研究的“着力点”已不局限于后现代或文化研究等常见论题,其“问题域”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研究范式的藩篱和传统学科界限。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恰当运用现代知性批评方式和电子检索技术,细读作品,开掘出了大量前人视野之外的信息,却未忽略从生命体验等角度研究创作机制和欣赏习惯的传统。如蒋寅对“神韵”语源的追溯,破除成见,澄清谬说,揭示出了“神韵”概念嬗变的可靠历史踪迹。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对60年来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是本年度的重头戏,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皆有骄人实绩,譬如说鲁迅研究、网络文学研究领域都是一派丰收景象,如秦弓、孙丽华编译的《耻辱与恢复》、欧阳友权《比特世界的诗学》等均为相关研究领域增添了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