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旋律应该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主题,即“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这个主题覆盖了民族学各个学科,也是今年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集中和总体反映。
2009年对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而今年最大的亮点是2009年7月27—31日在中国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这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经过了百年发展历程之后,最重要的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术盛会。标志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走向成熟、发展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享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标志着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交流与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大会共组织165场学术专题研讨,涉及文化多样性、种族、民族关系与民族认同、生态/环境、语言、宗教、都市、旅游、教育、心理、性别与女性、儿童、考古、历史、体育、影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等内容,突出地展示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特别是突出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核心是国际社会要尊重发展中国家、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及底边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的平等权利,同时必须尊重其文化资源、社会尊严及话语权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它体现着人类独特的创新能力,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尊重与公平博弈是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及共同繁荣的保障。
大会各个专题的讨论,反映了当前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人类是生物进化及社会文化演变的结果,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经济人类学暨民族经济学专题,围绕经济人类学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中国发展经验的世界意义:民族经济学的启示,以及一些比较前沿与综合性的主题展开研讨。法律人类学“文化多元与法律多元”专题,讨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习惯法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权利保护。而女性人类学方面的专题,讨论了性别·文化·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不同国家女性人类学的学科经验、多民族省份云南的妇女与发展、女性研究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等问题。“跨国游牧民族文化比较研究”专题,讨论了跨国游牧民族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跨国游牧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跨国游牧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跨国游牧文化的发展趋势、 跨国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与语言的特征、跨国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跨国游牧文化变迁等方面的内容。“解读客家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专题,讨论了客家综论、客家方言与文学、客家宗族、客家民俗、民间信仰、文化产业等。“移民与可持续发展:全球视野、政策、实践和人类学知识应用”专题,讨论了移民政策与实践、民族学和人类学应用于移民研究、生态移民、移民风险及其规避。
这一系列的专题说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已遍布各个学科,也说明了跨学科研究有进一步发展,并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分支学科,如生态/环境人类学、企业人类学、发展/经济人类学、都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等。这次会议有不少专题会议研讨了中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变迁、宗教问题与民族矛盾、城市流动人口与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就业与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开发与旅游,这些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族际政治理论方面,今年也有集中的讨论。2009年8月30—31日,由《民族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庆祝《民族研究》复刊30周年暨理论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研讨了当前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关于经典民族理论的反思和关于“民族”概念、“土著民族”、“原住民族”、“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等热点学术概念的讨论以及关于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国民族政策实践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与会学者还就中国的民族问题、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创新及学科建设、怎样看待互联网中出现的有关民族问题的讨论(即民族问题的制度外表达)、如何评价国家为保护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提供的优惠政策、如何有效加强国家和地方民委在民族事务中的管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以上问题反映了理论界的关切和思考。
在民族史学方面,2009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了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讨论了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当前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中国民族政策的反思与民族史研究者在促进民族团结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责任。这些可以说都是当前民族历史学界重点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