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核心指标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由美国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于1972年提出,在国际上通常被用来进行期刊评定、核心期刊评定、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工程索引(EI)等来源期刊的确定。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克服各种期刊因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情况,因此可以比较公平客观地评价各种期刊。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该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其学术水平也越高。
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可操作的计量指标,使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由模糊性变为数字化、客观化,从而避免期刊评价的主观化,因而深受文献检索机构、学术信息中心、科学管理部门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的青睐。影响因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进到我国,目前在学术期刊等级评定、科研量化考核等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加菲尔德的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计算基于3个基本数据:载文量、时间和被引频次。载文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该期刊总的发文量。时间跨度取决于引文的高峰期,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认为,科学论文发表后两年是该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计算影响因子的引文年度定为两年。被引频次是引用时间确定后,在引用时间范围内该期刊被引用的论文篇次。在上述数据确定之后,影响因子的标准计算公式为:影响因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