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厄普代克:自由穿梭于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化之间
兔子这个人物对我来说代表着身边的人理解美国的方式,我通过兔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常常要比我自己看到的更值得讲述。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月27日因肺癌去世,享年76岁。作为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厄普代克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超过25部长篇小说、10余部短篇小说集、多部诗集、多部艺术评论集和文学评论集。厄普代克的很多诗歌、艺术评论和文学评论文章,都刊登在《纽约客》杂志上,但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长篇小说上。学界一般认为,由《兔子,跑吧》(Rabbit Run,1960)、《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所组成的反映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坛上描绘中产阶级生活的大师。
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文学与文化史上少有的、能够自由穿梭于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化之间的一位作家,他的许多观点以及作品都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论。虽然他几次都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谁也无法否认,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厄普代克去世的第二天,1月28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厄普代克拥有“艺术学生描摹图画的想象力,新闻记者观察社会的眼光和诗人善用隐喻的天分,是一位真正的全能文人” 。
欧内斯特·梅:一生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美中关系的长远未来将取决于双方换位思考、相互体贴的能力,取决于两国不强求利己、不纠缠小节的气度。
6月1日,哈佛大学杰出历史学家欧内斯特·梅(Ernest R. May)在波士顿逝世,享年80岁。梅一生与战争有着不解之缘。他生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参加过朝鲜战争,毕生以研究和教授二战史、冷战史和美国外交政策为业。
亲历战争的梅试图在历史与公共政策间搭起一座桥梁。在哈佛,他和理查德·诺伊施塔特(Richard Neustadt)教授合开一门课程,系统地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当前公共政策的抉择。他们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两人合著的《历史的决策》(Thinking in Time:The Uses of History for Decision-Makers)于1988年获得格劳梅耶基金会首次颁发的“改善世界秩序思想奖”(Grawemeyer Award)。
在梅教授眼中,研究历史并非堆积冷冰冰的材料,而应抱持一种深刻的现实关怀。为此,他在哈佛开情报分析课程,主持领导学研究项目;与他人合编八年级学生历史教科书《自由国度》,改变学校以往只强调使用第一手资料教授美国历史的方式,拓展了师生们的世界观;出任“9·11”委员会资深顾问,运用其知识和理论分析2001年的恐怖主义袭击。在哈佛任教55年,梅教授桃李满天下,用其学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际关系学者。
梅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正面临一个新的重要转折,但他对中国崛起将导致中美必有一战的观点不以为然,这无疑是一种洞见。逝者已逝,但其思想必将继续影响后辈的国际关系学人。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