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下)——著名美学家叶朗谈美学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29 14:4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审美人生是诗意的、创造的和爱的人生。在这种最高的人生境界中,人的心灵超越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存在和意义,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在这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当中,人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

  肖鹰:在《美学原理》中,您运用“意象”理论,不仅对传统审美(艺术)活动作了透彻的阐释,而且也对现代(先锋)艺术中的诸多作品作了肯定的阐释。同时,您主张:“艺术与非艺术应该加以区分,区分就在于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在这个原则下,您否定“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某些作品的艺术属性。从“意象”理论讲,艺术是从“物”到“象”的飞跃;而波普艺术是从“象”到“物”的退化。波普艺术是20世纪后期西方领导潮流的艺术运动之一,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很多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向物退化”的趋向上逆历史而行的。就此而言,美国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似乎也触及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的真实状况。

  叶朗: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是针对20世纪后半期的艺术波普化现象而发,这个“终结论”是片面的,从根本上讲是错误的。说它是片面的,因为丹托的立论是建立在艺术历史的短暂时期和局部现象之上的,用美国美学家卡洛尔对他的批评来说,他只看到了一种艺术(绘画)的一种可能结局(波普艺术)。说它是根本错误的,是因为它惑于局部现象,而根本误解了艺术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在艺术创造的意象世界中,人在自我超越和存在还原的统一中回到本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是人性最内在的需要,只要人存在,这种形而上的需要就不会消失。这是我们坚持艺术不会终结的根本前提,这个前提是内含在“意象”论中的,也就是你前面所说的“意象”论是存在—本体论和精神价值论的统一。其实,丹托提出“艺术终结论”,还受西方美学传统的局限。他认为,西方传统艺术的历史动机就是在模仿论系统中追求创造逼真现实的艺术图像(知觉等价物),而透视法的发明,特别是电影的发明,终结了这个历史动机,同时也就终结了艺术的历史(线性)运动。把艺术的历史运动完全限定在西方模仿论体系中,这是一种狭隘的艺术史观,而且,就是在模仿论体系中,也不能将艺术的历史动机限定为追求逼真性,因为模仿论有着深厚而丰富的精神传统。丹托把传统艺术发展的精神动机剔除掉,单纯从技术—形式的层面审视艺术,这是由他的分析美学观念决定的,而且其局限是不可避免的。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