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最先进的还是最危险的
□周华等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6期
2000年,证监会国际组织通过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40条核心准则,向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推荐使用。美国证券行业见风使舵,于2001年注册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控制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受到了强烈谴责,这提醒我们:国际会计准则并非尽善尽美。国际会计准则的本质是一套缺乏合理逻辑的金融分析规则。这种金融分析的逻辑是: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需要知道企业的价值,而这是无法直接测算的,那么企业就应报告其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以便投资者计算得出企业的净公允价值。据此,在每个季度末或者年末,企业都应把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记入利润表或者股东权益。这套奇特的逻辑被时下流行的会计教材奉为“国际上最先进的会计理念”。国际会计准则既不具备公益性和公信力,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国际公约,它只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游戏规则。将其推广到所有企业,将损害企业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法律证据力,削弱税法、公司法、统计法等法律的微观运行基础,加大金融监管成本,影响金融监管效果。我国会计立法不应以瓦解民商法和经济法为代价而追求“国际趋同”。我国应当完善会计法规体系,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金融监管规则应一律与会计法规挂钩,而不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挂钩。(刘鹏/摘)
应对群体性事件须重视“接点”
□徐勇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6期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由乡入城”,其规模扩大,烈度提高,处理难度大。群体性事件主要发生于城乡结合、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如贵州瓮安事件、江西南康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接点”是一个整体中最脆弱的部分。在社会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情况下,政治体系各部分的“政治应力”更为不平衡。社会矛盾及其集中反映的群体性事件很容易在那些“政治应力”最脆弱的“接点”部位发生。从县级政治看,县政承上启下,是国家上层与地方基层、中央领导与地方治理、权力运作与权力监控的“接点”部位;从县域社会看,县城是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地带的“接点”部位,比较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持续不断的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说明它们必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能简单地处理当事人,而要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寻求长治久安之策。
(胡荣荣/摘)
以死缓先例划定生死分界线
□赵兴洪 来源:《法学》2009年11期
我国《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如果说“罪行极其严重”与刑法分则的死刑条款共同构成了刑法的第一条生死分界线,“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则是刑法的第二条生死分界线。作为适用死缓的条件和标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过于模糊,导致中国的死刑司法“是非缠身”。目前,确立死缓先例制度,是明确死缓适用标准、规范死缓裁量最可行的方法。死缓先例,是指法官在审理死刑案件过程中确立的个性化死缓适用规则,是对死缓法律规定所作的个性化解释。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死缓先例制度是真实存在并且有效运转的。例如,尽管生效裁判错误适用死缓,但如果被告人服刑已过2年,并且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表现良好,该情形可视为“不是必须立即执行”,不再改判死刑立即执行。为了规范死缓先例制度,应当建立死缓裁判的公开系统,编撰死缓先例;在条件成熟时,将死缓先例制度法定化。(刘鹏/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