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电影犹如阅读一部经典,抑或在心中形成挥之不去的回味和思考。在中国,这样的好电影似乎越来越少。眼下那些所谓的大片,大多只是在满足感官、明星效应以及愈演愈烈的血腥刺激上下工夫。当观众离开电影院时,就像从麦当劳里出来,短暂的满足之后,面临着又一次饥饿的侵袭。而电影作为一种现实读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触及,在主流电影中难觅踪迹。比如近些年来越来越突出的教育危机等问题,中国的电影对此基本处于失语状态。然而反观西方,深刻反思教育问题的佳片却不断涌现。比如2004年荣获法国电影票房冠军的《放牛班的春天》。
该片讲述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孩子”的学校,在一位名叫马修的代课老师悉心培育下,最终使这些孩子在音乐净化下“改邪归正”,成为了生命的歌者。而在马修到来之前,校长和监管老师的暴力和高压、缺乏人性的严酷管教,非但没有唤醒这些孩子的天良,相反激起他们更甚的乖戾和暴行。马修认识到:这些被社会遗弃、外表叛逆刚烈但精神上却孤立无援、脆弱无助的孩子,更需要从精神层面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于是在充满宽容和爱的感染下,尤其凭借自身的特长,马修以组成合唱团的方式,让这些桀骜不驯的心灵归顺于美妙的歌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