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发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与变革”系列文章,周谷平、赵师红的《农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高等农学学科的发展》指出,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活跃着一个由归国农学留学生构成的农学教师群体。20世纪初,苏、浙、粤等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青年胸怀“教育救国”、“农业救国”的志向,负笈越洋来到日本及法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学习蚕桑、农艺、园艺等农学课程。自1909年起,留学潮逐渐转向美国,更多的青年学生奔赴康奈尔大学等高等院校攻读农学相关学科,并获取各种学位。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后期开始,他们陆续归国,加入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行列。他们把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和高等农学学科体系导入中国,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改造,通过建立“教学、研究、推广”三合一模式,探讨教学理论、编写新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创设学术期刊等,为中国近代高等农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刘国福的《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指出,近30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历史发展表明,虽然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为方针的出国留学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内容也已涵盖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回国等方面,但出国留学政策在立法思想、立法部门、立法技术、法学基础、政策层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比例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要扭转下降颓势,就必须完善出国留学政策,依靠法治和依法行政,加大出国留学工作的法学研究,建立以《国际教育法》为核心的出国留学法律体系,实现出国留学政策的制度化和技术化,并充分发挥市场在出国留学工作中的作用。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