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大学校训当与时俱进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25 10:2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前,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感召力不足,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其中192所大学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颇多校训带有“勤奋”、“团结”、“求实”、“奋进”等字眼。

  “四词八字”校训意义很好,虽因少了传统文化色彩而显得稍逊文采,但因意义一目了然,无须作“微言大义”的解读,在表达上称得上简洁而通俗。所以很长一段时期,“四词八字”校训能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并在不同程度上付诸实践。

  “四词八字”的校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师生的激励导向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和动力源之一,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理性抽象与高度凝练,应当随着社会进步和大学自身地位与使命的跃然提升而适时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四词八字”式校训“几十年如一日”地一以贯之,以不变应万变,确实显得有点跟不上形势。

  笔者由此想起不久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产生过程。上外校训原先为“文明、团结、求实、奋进”,正好是不多不少的“四词八字”。老校训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沿用至2006年底。毋庸讳言,“文明、团结、求实、奋进”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一个老校训,确实难以对正迈向新一轮发展目标的上外所担当的新使命、所展现的新面貌予以准确精当的表述;也难以对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上外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予以集中和规范表达。

  大学校训贵在建设,贵在被真正认同,最终实现入耳、入目、入心的目的。这样就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