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究竟该成为何种人才的“绿色通道”,不仅关系到大学能选拔到何种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具有强烈的导向与示范作用。目前,我国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所缺的不是总体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某些方面或某领域的“偏才”、“怪才”或其他各种特殊人才。既然高校有志于坚持自主招生改革,就应有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让自主招生主要成为“偏才”、“怪才”进入大学的“绿色通道”。
2009年11月,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方案公布后,社会各界对大学自主招生的讨论也随之升温。事实上,自2001年进行试点改革以来,关于它的讨论便未曾中断过,“自主招生”甚至成为2006年度我国教育八大关键词之一。
2001年,教育部在东南大学等江苏省3所高校试行了“自主招生录取”改革。2003年,在借鉴前两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大学,各拿出5%的招生名额,按照报考条件、招生办法、录取结果“三公开”原则,进行“自主选拔录取”(即通常所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此后,试点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限制条件也逐步放宽。2010年,自主招生高校将增至80所,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跨入大学门槛的考生在过去6年间翻了六番。自主招生改革的教育与社会影响,也随之显现与扩大。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