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长和:当代中国存在社会科学知识革命的可能
中国日益广泛的海外利益存在迫切需要中国社会科学知识发生范式性的转变。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来看,尚有以下几点值得拓展。
第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局限在狭隘的地域经验范围。在美国学术界有句话,说印度人只研究印度的问题,中国人只研究中国的问题,只有美国人研究所有的问题。而中国在美获得哲学(政治学)博士的学者,绝大部分从事的是中国研究。我们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也需要转型,除了研究中国与这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外交关系的同时,必须更多研究构成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区域内部的知识。
第二,中国目前各门社会科学知识之间刺激不够,知识的“近亲繁殖”比较普遍,不利于培养贯通性知识体系。由于各个社会科学领域的不开放,也导致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有门派无学派现象。有的研究在其他学科领域早有突破性进展,但本领域学者还在固守落后的研究项目。何炳棣在芝加哥大学时,很多时间与植物学家在一起,这为其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可见知识之间的相互刺激对整体知识进步的重要意义。
第三,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或学术视野需要拓宽。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国内领先,只有国际领先。研究者需要与外部世界最前沿的知识作比对和参考。此外,学者立场是民族和国家的,但学术视野更多是全球性的。没有全球视野,我们的研究往往再杰出,可能也只是人家研究议程的一部分,别人出框架出理论,我们出个案研究,为别人研究做补充和证明工作;我们的研究议题就难以转化为引导别人跟从我们进行研究的议程。
第四,概念化能力还可再提高,以产生更多将这个世界框架化的知识。经验如果不能被概念化,就不能将经验上升为概念,并进而以概念来组织世界、管理世界。一个国家要学会组织世界秩序,需要更多地借助概念性知识。
第五,中国目前的社会科学知识以取经知识为主,传经知识极少。取经知识是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传经知识则是要用一整套知识体系去改造世界。任何一个开风气之先和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性大国,一定是要有传经的抱负和志向的。
当代中国存在社会科学知识革命的可能,并且酝酿着一场大的知识变革,这与中国迈向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大国的步伐是一致的。第一,许多学科领域已积累了只要通过学科间刺激就足以产生突破的成果,比如法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知识积累。第二,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学者的全球意识逐渐上升,地方意识渐次下降。第三,学者的跨学科流动逐渐明显。第四,与西方的知识互动,以及逐步改善的博士培养体系,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的概念化能力在逐步提高。第五,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深入互动,以往被动背景下的取经知识,有可能在对世界的能动性影响中产生传经知识。
中国古代历次伟大的创造性知识转型,几乎都是在中国经验与异域经验相互格义基础上出现的。任何知识创新无非建立在新材料或新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当前并不缺少新材料(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经验),缺的是新方法。假以方法之助,新材料才足以提炼为可传授的概念和知识,社会科学才可以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组织。这着实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一大持久智力挑战。 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
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语言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里与国际发展趋势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之一。国际语言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流派或某些理论方法,几乎都有引进或研究,如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和词汇化、语音“优选论”、构式语法等等。中国学者运用这些理论方法研究中国语言,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21世纪头十年中国语言学的核心是对理论方法创新的追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世界语言和国际语言学视野下,重视中国语言(尤其是汉语)本身的特点或类型特征的研究,立足中国的语言,生发中国的语言理论。其二,充分利用中国语言资源丰富的优势,使研究走向深入。跨语言、跨方言对比研究,汉语方言地理、方言史研究,语法化和词汇化研究,不仅使共时比较与历时研究结合得更为紧密,也为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其三,重视语言事实,坚持适合汉语类型特征的形式与语义相互验证的研究方法,在事实的基础上提升理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汉语热推动了语言和语言应用研究的进步。本世纪中文信息处理由词处理阶段进入句处理阶段,基于经验的语料库统计方法明显占有优势,语料库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语言研究者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研究者携手合作,利用语料库和信息处理技术重新审视语言问题,取得了新成果,带来了新认识。国际汉语热极大地推动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汉语要素教学研究、汉语技能教学研究、汉语教材研究和汉语测试研究,并带动了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发展。
国际语言学最主要的流派对语言都有自己的认识,其理论方法都与对语言的认识相适应。语言具有概率性,语言系统、语言各要素呈现出连续统的状态,既有静态的多样性,又有动态的倾向性,如果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研究,势必造成一种新的局面。中国语言学要在国际语言学中取得更高的地位,必须从根本上下功夫。
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将出现以下路线: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学派意识,推动学科发展;逐步实现同国外理论的“平等对话”;加强事实的发掘,深入揭示其特点;力求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加速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深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研究将得到加强;务实求真优良学风的发扬,将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骆思典:中国社会科学前景乐观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各个学科并非齐头并进,比如在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等领域,有一些一流的出版物(例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一些高水准的作品。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们做了许多关于社会发展的调研,开展了很多实证研究工作。而在另一些领域,比如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仍然受限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学者和研究者都非常关注核心期刊的质量,上述这些学科都有核心期刊,但颇有几分讽刺意味的是,各种核心期刊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社科院的一些一流社会学家告诉我,他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社会分层的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当时公开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困难,但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许多研究社会分层的文章和书籍了。
这些状况总是在不断改进的,我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尤其是对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经济学、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张征、褚国飞、李红岩、祝晓风、周群、金辉、李萍、宋晖、鲁小彬、胡荣荣。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