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观察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22 15:3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地球碳中和能力终将饱和

  □阿拉米 来源:《中国能源报》2009年12月14日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都是已知的,在海洋碳中和数据可被计算的情况下,陆地到底吸纳了多少温室气体就不再是个谜了。但由于包括检修设备和数据处理在内,费用太高。因此,地球环境到底能吸收多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很难得到精确数据。大气能承受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植物、土壤和海洋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变化息息相关。气候变暖将上述三种物质碳中和的能力变得很不稳定。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2005年北大西洋碳中和能力同其他年份相比较有显著的变化。科学家表示,目前,植物、土壤和海洋碳中和能力已经初露下降的趋势。海洋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总有一天会饱和。

  (许建康 孙三百/摘)

  善待普通工人

  □苏振华 来源:《新闻晨报》2009年12月18日

  近日,“中国工人”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09年年度人物榜单上的唯一上榜群体。《时代》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功劳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但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称。由工人单方面承担经济增长代价的状态不可继续,若广大工人群体收入过低,有效需求就无法形成。建立持续的普通工人收入增长机制,既是善待工人的道义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近年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我们有能力尽快结束目前普通工人低工资的状况。(黄维政/摘)

  发展文化产业“地基”胜“基地”

  □杨暄 来源:《人民日报 》2009年12月16日

  目前,各地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如出一辙,纷纷大规模投资各色产业基地与园区,以增加就业、提高税收。然而,文化不单是一种产业要素,更是提供精神产品、影响思想意识的文化产品。如果文化只是被凝固成一堆无生命的数字,剩下一个“壳”,“产业”必将失去生命的内核。文化产业的“地基”是文化,而创意则是其灵魂。产生创意的过程是有成本的——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土壤的涵养都需要重视。“有无相生”是中国人的朴素哲学。“有形”的基础建设和投资无疑是必要的,可为文化搭建起产业化平台;但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对无形的创意投入更多力量,补齐这块短板。

  (刘鹏/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