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国拥有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动态化特征日趋明显,而这两个方面正是决定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传统的基于静态框架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当前国际贸易新特征的解释和指导能力逐步减弱,相反从动态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并用以指导发展中国家摆脱“比较优势陷阱”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问题。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为基础,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和需求弹性过低,发展中国家以比较优势来指导其贸易结构,可能会出现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增长的现象。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1980年的基期水平100而言,2007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降为65.3。不仅如此,不断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也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国外技术,缺乏自主创新,不断固化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显然,在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和信息要素为重要投入的信息经济时代,按照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指导贸易只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要使比较优势理论对当今国际贸易格局有更好的解释力,就必须从动态的视角来对其进行研究和发展。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