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元思想观点碰撞交流的平台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高校的教师,我十分喜欢《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种喜爱,不仅是因为每次打开它时,那熟悉的淡雅墨香扑面而来,更重要的是该报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融汇了各学科丰富多彩的最新信息,每每阅读其他领域的文章,我都能从中获得研究课题的启发。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报提供了一个多元思想观点碰撞交流的平台,真正创造了一种平等研讨的氛围。比如对某一个专题或热门话题,多位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清晰而理性的解读或评论,提出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这对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在不断探究人类发展,深入推进人文社科的研究工作,以及培养并恪守严谨的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等方面,我相信《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贡献。
(李延成 北京吉利大学)
兼顾各个学科的平衡
早在1959年1月,我国的自然科学报(即《科学时报》,原名《中国科学报》)创刊。直到半个世纪以后,200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报》终于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功地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转型至“中国的社会科学报”,弥补了众多人文社科研究者的遗憾。恐怕只有中国社科院才适合主办这份报纸,任何一所高校都难以有此能力。
报纸确实加大了对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报道,如开设“学府”专版,采访高校的领导,使读者能了解到各高校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展情况。
文摘版的短文不错,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它侧重摘录报纸上的文章,而期刊上的文章较少,这可能导致学术性的文章不够;而且各个学科不平衡,时事性、经济、法律、社会学等方面的文章多,图书馆学、哲学等方面几乎没有。
我建议今后适当加大期刊论文的摘录比例,并兼顾各个学科的平衡。编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尤其是杂志社的编辑),使他们能及时摘录并投递各家学术刊物上的优秀学术论文,这样文摘版的学术味道将更加浓厚。
(陶家柳 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给老师免费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创办不久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得非常不错,从今年7月份起,我院就从学科建设经费中给全院具有博士学历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每人免费订阅一份,这些老师都非常高兴。在此,向贵报全体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
(黄茂兴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考核的生命是真实
近年来,关于考核的争论不绝于耳,其核心问题是考核失真。
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发现一些现象值得思考。如维护财经纪律的人容易被考核为不称职,坚持部门人员定位明确的人容易被考核为不合格,考核容易演变成“请包公出去打工”、“打发灶王爷上天”的局面,容易演变成“考核人际关系”,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等。
考核的生命是真实,只有得到了真实情况,考核才有意义。
要全面审视考核体系,首先要审视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分配是否合理,部门与个人分工是否明确。其次,考核不能“只对下不对上”,要从一个部门的权利、利益分配的源头来组织考核工作,这样才能发现系统问题。其三,考核过程要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和党的纪律,用审计手段反映和公布真实情况。
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对应的试行办法。笔者相信,这些《意见》和办法将使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冀星 中国工程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