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理论知识谱系的建构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03 10:56:00 《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为当代西方重镇的后殖民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进入中国,国内学界涉及后殖民的文章并不少,但讨论的范围只涉及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个别学者,且多单篇文章,并无完整介绍。赵稀方的新著《后殖民理论》一书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内部殖民主义”的知识谱系上系列追踪后殖民理论,从内部厘清后殖民主义的源流及继承关系,这在汉语学界尚属首次。书中讨论的很多理论家、理论派别,如内部殖民主义、罗伯特·扬的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等,对于国内学界尚属新领域。
在对于后殖民理论的缘起、发展及与其他当代理论的关系的论述上,书中多有独创性的论述。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后殖民理论建构过程的揭示。1978年萨义德《东方主义》一书的出版是后殖民理论的滥觞,不过萨义德的这本书只讨论了“东方主义”的殖民话语,并没有涉及“后殖民”。在萨义德的带动下,后殖民批评家开始在8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不过,直至1989年,阿希克洛夫特、格瑞夫丝和蒂芬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才在《逆写帝国》一书中将二战以来的“后殖民”一词挪用过来,正式揭橥后殖民理论。但没有人注意到,阿希克洛夫特等人的首次阐述“后殖民”的思路主要来自于他们自己开创的后殖民文学研究这样一个陌生的领域。阿希克洛夫特等人根本不承认萨义德是“后殖民”的开端,而将开端追溯至1978年自己主持的“后殖民文学”专集。在他们眼里,萨义德等人只是受到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后殖民”的一个派别。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