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学术争论与创新”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南开大学等国际关系研究教学机构的学者围绕“争论”和“创新”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近年来陷入了某种停滞状态,这要求学科内的学者以一种“厨师而非食客”的立场展开批评,即不仅仅要批评,更要重视建设性,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总结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认为30年来的发展成就显著,但争论不够;辩论的根据是外国的理论和中国的问题;争论的根本应落实在国家的生存问题之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教授批评了迷信和滥用科学主义的弊端和对理论的狭窄理解,呼吁一种“广义的文学透视”,强调思想性和对常识的尊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少军研究员重点强调了方法论对走出学科瓶颈的价值,认为中国学者如果在方法论方面不能赶上世界水平,就根本不具备与国外一流学者进行对话的高度;只有当一群中国学者围绕特定问题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形成辩论,所谓“中国学派”才有可能出现。与会学者从学术引导公共议题、“核心问题”的建构、学科的“理论崇拜”、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底色、话语研究、学术原创性的标准、学科共同体的建设以及理论创新的个人因素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学科争论和推动理论创新的建议。
(范勇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