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国联邦议会选举尘埃落定,中右翼的联盟党和右翼的自民党组成了联合政府。中左的社会民主党遭到几十年来最惨烈的一次失败,失去了连续11年的执政地位。这次选举的特点是联盟党和社民党两个大党的力量削弱,几个小党派的力量增强,尤其是德国左翼党获得11.9%的选票,分得84个议席,成为德国第四大政党。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左翼政党相比,德国左翼党抓住历史机遇、审时度势,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前身民社党:东部的人民党,西部的小派别
德国左翼党的前身是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PDS,简称民社党,存在时间为1990—2005年),后者则是源于东德的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SED)。在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的十几年中,民社党的发展一波三折,既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曾在1998—2002年组成议会党团进入国会;也曾面临危机,如在2002年大选中遭遇惨败,只获得4.1%的选票,跌出了5%的门槛底线,该党在联邦议会中的议员人数也从36席锐减为只有2名直选议员。那次大选失败曾使民社党面临分裂的危险,该党随之经历了一段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
民社党把自己视为一个反资本主义的政党,努力实现把社会公正与政治自由结合起来的纲领要求。但该党的组织、活动和政治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德国东部地区,先后进入东部各州的议会,并在柏林市、勃兰登堡州和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同德国社民党一起组成了联合政府。
两德统一以前,德国统一社会党拥有党员230万名,苏东剧变期间党员人数急剧减少。1990年2月,民社党在柏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拥有党员70万名,同年5月降至45万名。2005年,民社党拥有党员7.1万名。其中6万多名来自德国东部,西部只有4400名左右。除力量分布不平衡外,该党还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党员老化情况严重的问题。在全体党员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59.6%。
出于历史原因,民社党在德国西部一直得不到承认,组织发展也难有突破。如何向西部拓展,争取西部选民的支持,始终是困扰德国民社党的一个大问题。因为民社党并不满足于作为一个只在德国东部有影响的政党。所以,该党始终努力使自己成为覆盖全德国的左翼力量。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