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交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关联性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8 16:1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类生活空间的大小,决定其可在何种范围内进行生活、生产、文化的诸种交流,影响其视野的宽泛及知识的完备与否甚至想象力的丰富程度,也是能否相识相知、构建人类共同体的关键所在。而拓展空间的关键所在,一是借助于交通工具缩短地理空间距离展开交流,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传播信息。

  现代交通体系力促“地球村”

  古代人类生活的空间,受制于旧式交通工具的简陋及传统交通体系的落后,而无法达成真正的自在生活状态。庄子曾有《逍遥游》,写自北冥南迁的大鹏,“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想象丰富却又尽显羡慕与无奈。古代人类要想远足,只能“适百里,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受制于旧式交通工具的人类,多数只能局促一地,做心灵的“逍遥游”。通过如驿运、信件等进行信息交流,同样也十分不便。唐代诗圣杜甫曾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宋代赵蕃也有“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的感怀。宋代陆游更有“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的无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缺少人类交流的古代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只是各个地域的、单独的历史发展进程,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的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