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表明,对于上海来说,城市发展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港口,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带动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海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近代上海港是远东航运中心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上海港每年货物吞吐量约为57万吨,1880年左右开始突破100万吨,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达到1000万吨,成为千万吨级的大港。1934年,上海港是继纽约、伦敦、神户和鹿特丹之后的全球第五大港。到1936年,全国500总吨以上的中国资本轮船企业共99家、船404艘,其中总部设在上海的就有58家、船252艘,分别占到全国的59%和62%;以上海港为始发港或中继港的航线总计在100条以上。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外开埠的时代背景、良好的区位条件、蓬勃发展的城市经济等都推动了港口的发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近代开埠之前,中国与西洋贸易的口岸限定在广州,京杭大运河—长江—赣江—北江所构成的京广水道是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流的主要交通走廊,位于这条交通走廊上的苏州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上海港与东北的沙船贸易虽然很兴盛,但与西洋的贸易并未展开,1832年“阿美士德”号来到上海是欧洲人对上海实地考察的第一次。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之后,很快便纳入全球贸易体系。上海港的发展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民国时期学者朱建邦的评论非常精彩:“上海之发达,与太平洋于此际完成其经济开发,北美西岸、日本岛国及澳洲殖民地与菲律宾而不断推进世界交通场中,有密切之关系,自中国渐渐闯进世界交易场中,上海即成为中国中部出入口贸易之枢纽。”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