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际化已成中国高校重要任务 将民族创新融入国际化进程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8 15:4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

  世界各国都将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按客观规律发展,中国高校如何“走出去”?日前,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校长和专家学者齐聚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政府助推高等教育国际化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景山学校写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刚刚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就已明确强调教育要面向世界。

  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都不可避免地相互渗透与融合,并在这种渗透与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在这一大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更是一种必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世界各国教育都在互相学习,共享经验,共谋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Josef A. Mestenhauser用“1+1=2+”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国际化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结果,一种高水平教育国际化的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把国外的知识和观念融入到本国教育,尤其是教和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主要推动力。有专家指出,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属后发外生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但总的来说还是对教育国际化潮流的一种主动应对,政府和高校都有着较高的国际化意识。但由于各国体制不同,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与美国教授治校、高校及教授主导国际化行为不同,中国更多是政府和高校领导层对国际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苗丹国认为,我国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价值标准和合理性原则,对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进行服务、控制和调节的制度性规定。一方面,它对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又随着该活动的进展和变化进行相应的符合政府意志的调整。因此,政策演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演变过程。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