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毕节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先行探索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8 16:0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鲁小彬)12月6日,“中国·毕节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座谈会”在贵州省毕节市召开。会议以毕节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回顾了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经历,总结了成功经验,并就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出了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共毕节地委原书记禄文斌,中共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周溯源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据介绍,在今年10月14日,位于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被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而早在1988年,经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亲自倡导,毕节地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从“试验区”到“实验区”,秦如培认为,毕节地区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对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建设发展的深化实验。

  何秉孟认为,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是第四次科技革命赋予当代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涵。他建议,毕节需注意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处理好促进GDP适度增长同富民的关系,要将富民放在第一位,适度引进外资,需做好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建设好制度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社区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禄文斌回顾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前前后后,强调了毕节当前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即市场、人才和资金是老百姓的急切需求,党委和政府必须下功夫解决农民的中间组织问题,农村和农业发展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毕节地区的农民才能真正地脱贫致富。

  周溯源认为,毕节经验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启示。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取得发展,必须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走自己的路。其次,一个地区的发展要立足本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第三,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毕节试验区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毕节人民的温饱和发展问题,其经验对全国乃至对世界同类或类似地区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毕节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光星介绍,毕节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毕节干部和民众拥有着坚定信念、吃苦耐劳、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