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共商发展大计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8 15: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冯建华)12月13日,为期三天的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幕。来自8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代表,以及国内有关孔子学院的中方承办高校代表出席了会议。各国代表围绕“孔子学院与社区服务”的主题,就全球孔子学院发展大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会见了部分参会代表,并参观了由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多国语言和孔子学院资源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教育部部长、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副主席袁贵仁主持开幕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为此,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取名为“孔子学院”。

  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成立后,孔子学院的建设快速发展。孔子学院总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中学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在世界上已是供不应求,但我们仍会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把关。”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对记者表示。

  搭建文明对话“金桥”

  据了解,全世界目前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超过了4000万人。许琳表示,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和走势,让世界再一次聚焦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汉语热”仍不断升温,除了欧美等西方国家之外,就连拉美地区,近年来“汉语热”也颇为明显。

  “汉语热”一方面推动了孔子学院在世界广大地区生根发芽,另一方面,孔子学院的建设也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有数据显示,美国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6万人,是5年前的8倍,1000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招生规模达5.2万人;法国各类学校学习汉语人数,2009年已达到4.6万人,连年增长40%;澳大利亚7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11万人。非洲各国学习汉语人数大幅增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也都颁布法令,鼓励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

  发展孔子学院不仅满足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愿望和热情,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刘延东指出,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也是多样文明大放光彩的世纪。不同文明间应该相互尊重、坦诚以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包容、求同存异。中国希望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工具,是文明间对话的桥梁。中国政府一贯鼓励跨文化交流,提倡学习使用世界其他民族语言,欢迎世界各国来华推广本国语言。

  袁贵仁表示,通过加倍努力,力争办好每一所孔子学院,使孔子学院真正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成为拓展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舞台,成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正是由于孔子学院搭建的这座文化“金桥”,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又多了一个窗口和平台。对此,刘延东曾有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孔子学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坚持平等对话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不同文明交流交往、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孔子学院的诞生和发展,同样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平等合作的基础之上。从第一所孔子学院诞生之日起,孔子学院就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道路。

  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历来主张保护文化多样性,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发展友谊,以实现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刘延东强调,对于未来的发展,要相互尊重,友好协商,携手同心,平等合作,办好每一所孔子学院,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全世界各国的汉语热,我们必须更加细致地推进我们的工作,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机制。”许琳介绍,为了推动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建设,中国已有120多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

  成为三个“中心” 

  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对大量的汉语教师和适合各国特点的汉语教材的需求。应外国要求,2009年我国共向109个国家派出了2060名教师;向71个国家派出志愿者2740多名。可是,这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

  “我们国家很多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是,学校里面没有很多老师,很遗憾。” 一位来自马里阿斯基亚中学的参会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采访中,持同样看法的国外代表并不是少数。德国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教授阿尔冯斯说:“我们这里很多学生希望学汉语,每年大概有几百人之多,就是在小学和幼儿园里,这样的兴趣也在增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汉语教师。”

  许琳坦承,师资缺乏是困扰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 5年前,我们每年派50人,现在派5000人,已经增长了100倍。但还是远远不够。”

  可是,在许琳看来,要解决这个难题,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事业。”

  对此,袁贵仁表示,2010年在师资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一是要把本土教师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孔子学院奖学金”名额,力争年均达到3000人规模。同时,加大与外国高校合作举办汉语师范专业的力度,大力支持各国孔子学院开展师资培训,招聘合格的本土教师。二是根据外方需要,继续扩大中方教师和志愿者派出规模,使已建孔子学院都能及时开班办学。三是加强培训。中方院长和教师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扩大非英语语种汉语教师培养和培训规模,对现有中外孔子学院院长和教师实行全员轮训。

  与教师短缺的问题相比,教材的编写开发问题同样不轻松。许琳透露,一方面难以找到适合外国读者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国内高级翻译人才紧缺,特别是那些“小语种”。

  针对教材短缺的问题,袁贵仁表示,要继续加强多语种、多媒体教材翻译改编工作,2010年要全部出齐45个语种的骨干教材和工具书,同时开发一批文化辅助教材。另外,大力支持各国孔子学院开发面向当地大中小学的本土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学院总部正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传播效果。例如,孔子学院总部已建立了网络孔子学院,并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在日本、俄罗斯、肯尼亚等国开办了12所广播孔子学院,借助国际台50多种语言的对外传播优势,播出汉语教学节目,开展远程多媒体教学。

  孔子学院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三个“中心”:汉语教学资源研发和推广中心、师资培训和教学技术支持中心、各类汉语考试中心。显然,距离这样的目标,孔子学院任重而道远,它依然行走在路上。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