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术纵横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21 16:2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晚清学人“国史”观念新变

  □刘雅军 来源:《史学月刊》2009年12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剧烈的时代变动使晚清学人从新的角度思考“国史”的价值和责任,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一是晚清学人看待历史的眼光逐渐从重视个别历史事件的褒贬借鉴,转向重视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期望推演今日社会盛衰之原。王国维在《支那通史》序中提到:“故所贵乎史者,非特褒贬善恶,传信后世而已,固将使读其书者,知夫一群之置于贫富强弱之所由然。”章太炎在《訄书》(重订本)中亦指出,史学的功能“不在褒讥”,而是以“知来为职志”。二是晚清学人更为重视“国史”对于强化国家感情,诸如民族主义、爱国心等的重要性。1903年之后,章太炎及其国粹学派同仁关于国史的议论日益强化民族主义,“民族意识之凭藉,端在经史。史即经之别子,无历史即不见民族意识所在”。梁启超则在《自述》中谈道:“一年以来,颇竭绵薄,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国史”与爱国心联系的同时,往往与民族主义相纠结,使历史研究患有“夸大或忌讳的弊病”,对于理智而明确的自我反省和统一的国家意识而言,却是一个障碍。

  (舒建军/摘)

  “构念”效度在语用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姜占好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3期

  “构念”是假定人们具有的某种属性,这种属性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体现出来。检验或评估某测量工具能否有效地用以衡量某个属性,就是建立该工具的“构念”效度。建立语用能力评估的“构念”效度首先要进行逻辑分析,以确定语用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概念层面上确定预测语用能力涉及的范围和界限。语用能力在这个范围中得以细化,形成待测的一个个小指标,待测的语用能力大范畴被具体化为分范畴,为建立操作假设奠定了基础。其次,把能体现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语用知识编制在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篇章补充完整和准真实场景的口语测试题目中,汇编成一份试卷。最后,从测试的内容层面出发和具体的方法层面出发确立“构念”效度。

  (宋晖/摘)

  “大国综合优势”推动中国经济

  □欧阳峣等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11期

  发展中大国具有的“多元结构”特征,是“大国综合优势”形成的基础。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各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不一样,形成多元的地区结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形成多元的经济结构;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或兴盛阶段的部门组成,而低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部门组成,形成技术的多元结构。从地区、经济、技术的多元化出发,整合资源形成综合性优势,进而推演出发展优势的多元化、动机的多元化、主体的多元化和产业的多元化,将会取得综合经济效益。“大国综合优势”不是单纯的比较优势,它可以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许建康 孙三百/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