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踩着20世纪80年代的脚步进入学术领域的。在80年代初进入大学,没有今天的就业压力,但却有众多的人生困惑,总是希望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圆满的解释,但那个时代的老师也刚从睡梦里醒来,有过一段担惊受怕的日子,说话、做事难免左顾右盼。社会的大变革和思想的交锋催生了时代的疑问和内心的不宁静,也激发了读书和思考的热情。在大学二年级,我就尝试着写所谓的论文,还将其中的一篇寄给了《名作欣赏》,尽管文章最终没有被发表,但却得到了编辑的鼓励,也收获了从事学术工作的信心。
我在繁忙和躁动中度过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之后分配到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里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80年代末研究生毕业时,我本可以去政府部门工作,但却去了当时很穷的高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生期间发表了大大小小近10篇文章,一旦上了学术这条“贼船”,就下不来了,觉得自己可以走这条路。进入大学工作以后,也的确感受到生活的穷困和职业的压力,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1992年是一道坎。当时大学里到处都是经商下海声,一片彷徨和迷茫,我所在的学校为了留住老师,不得不实施新政,采取职称破格,我有幸得到了破格评副教授的机会,也有了做学问的身份认同。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