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与古代社会相比,有很多发展和变化,甚至可以说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自然地,在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之间也存在诸多不同的地方。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宏观比较,题目很大,笔者先略谈些初步的看法,认为以下两点特别突出。
其一,中国当代学术的社会性大大加强。在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者往往是“退隐江湖”的出世者,学者之间往往师徒相传。学术界有时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学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仿佛沿着各自的路径往前走。学术研究对当时社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而中国当代的学术则有十分强烈的社会性。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反过来必然影响社会,应用性学科的科研成果也直接作用于社会。任何一种学术思想、文化思潮都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凡学术都具社会性。
其二,当代学者的研究更受各种限制。一方面,现在的学术管理机构除了用行政手段指挥学术研究外,还用基金、课题、项目、评估、评奖、验收等各种手段强化管理,学术界布满了无孔不入的管理网络。而古代中国并没有一个管理学术的庞大机构,那时的学者有相对自由的空间。
另一方面,当代学术研究与学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关。古代学者往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在官场失意后,可以做官不成做学问,游离于体制之外。他们往往有家族经济支撑生活,不用稿费谋生计,不需要CSSCI评价,也不用获得各种省部级、国家级的奖励。古代学者可以真正做到清高,可以“清”而“高”。而在现代社会中,当代学者不可能有退隐、出世的机会,他们绝大多数不得不处在社会分工的体制之内,以获得基本生计和发展。当代学者想的都是“达”,很少“穷则独善其身”,也很难做到清高。少数人想清高,结果是“清”而不“高”。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