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真理是学者内心幸福感的根源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5 14:4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毫无疑问,追求幸福是全人类所有群体和个体共同遵循的“幸福公理”,是人类所有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内驱力。只是不同的自我,其幸福的价值取向即幸福感的来源不同,如同所有人都喜欢美,不过关于美的标准有异而已。

  一次在校园散步,笔者听到路人的一段对话:“我今天是老老实实坐了一整天,写了400字。”“呀,你还真的数字?”“准确来说是403个字,我边写边数,绝对没有错。”有位朋友好不容易凑齐“成果”通过了教授评审,在请客宴上他高举酒杯说:“来,为我终于解脱了、再也不用写那些XX文章了,干杯!”类似话语,其实我们经常听到。这些学者活得如此被迫,如此无奈,如此痛苦,如此异化,就算当上了一级教授或国家院士又有什么意义?

  “人具有各种意向和天资,而每个人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一切天资。”社会各成员天性不同,适合担当不同的使命,而每个使命和岗位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满怀期待地认为,当每个人坚守使命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胜利”之时,“我会为你谋幸福,也能从你那里得到幸福。到那时,那种相互自由给予和自由获取的绝佳纽带也会把我的心同你的心联结在一起”。

  费希特很客观地认为,事实上“谁也不能只为别人工作,而同时不为自己工作”。学者不是只为真理而不为其他而活的机械人,这样的人严格来说不是人,也不会有学术创造力。这种各有使命、相互给予、为自己也为他人造福的逻辑链条的构建,为人类社会每个自我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感的共同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径。借此,我们应当感谢当今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为每个人的选择和自我发展,为社会成员相互造福提供了多样可能性。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