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未来福建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此前,福建社会科学院首先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设想,为“海西战略”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决策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方彦富。
以新内涵为导向实现新定位
记者: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决策,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哪些新定位和新内涵?
方彦富:海西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福建全省(9市),以及浙江(温州、丽水、衢州3市)、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4市)、江西(上挠、鹰潭、抚州、赣州4市),共计20个城市。福建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
温家宝总理今年5月初到福建考察时提出了福建发展的新内涵,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文明祥和之区、改革开放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意见》对福建有四大战略定位:一是两岸间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二是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三是中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四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新定位与福建省委“两个先行区”之一吻合,这是福建的责任和新机遇,我们要向着这个方面努力,以新内涵为导向,实现新定位。
记者:您认为《意见》的出台对两岸关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方彦富:2004年,福建首次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西区战略思路。目前,全国已有60多个部委和中央企业支持海西建设,相继从铁路布局、项目建设、口岸通关、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海西发展。
《意见》的颁布既是对福建提出海西战略以来对台交流合作成绩的肯定,也是中央对福建进一步发挥“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接、法缘相循”(以下简称“五缘”)优势的更大期许。中央把海西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决策,进一步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地位,明确了未来福建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对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