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三十年前的一张借据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4 15:4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整理文稿,不经意间发现旧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纸条。就近细看,原来是我雪藏多年的一张借据。日期是1979年11月1日,上面清楚地写着:“今借到互助金(林一安借)人民币壹拾元整……批准人张小军,负责人金晶,借款人金晶代。”张小军和金晶都是当年《世界文学》编辑部的同事,一位是苏俄文学编辑,另一位则是朝鲜文学专家。我明明是借款人,却没有在借据上签字,而由金晶代签;张小军当时也不是什么编辑部的领导,怎么“批准人”下面却赫然签着她的大名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隔整整三十年,这张精心珍藏的借据已经有些破损、发黄;然而凝视着它,一桩温馨的往事好比一股暖流不由得涌上我的心头……

  1978年春,我由北京外国语学校正式调进《世界文学》编辑部。为了专业工作的方便,编辑部将编辑人员分成苏联东欧组、欧美组、亚非拉组及理论组四个部门。我的专业是西班牙语,被安排负责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我的工作有些特殊,可说是横跨欧美、亚非拉两大板块,但工作重点是拉美文学,所以划归亚非拉组;可又兼管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欧美组组长李文俊先生有事就找我去他们组“客串”一番,可谓两头跑龙套。我的顶头上司、亚非拉组组长便是去年逝世的冯秀娟大姐。上述那张借据,实际上就是我为纪念冯大姐对我、对我的家人的一片诚挚情意而刻意保存的。

  我初到《世界文学》虽说已年过不惑,但起步甚晚,实在根底浅薄,诚惶诚恐。冷眼遍观编辑部诸位,不是像朱海观、李光鉴、高莽、李文俊、苏杭、罗书肆、杨仲德等各位先生般享誉全国的翻译大家,便是似邹荻帆、宗璞等先生一样闻名遐迩的大诗人、大作家;即使是与我年龄相当,甚至比我年轻许多的同事如唐月梅、张佩芬、金志平、郑启吟各位,也都是冯至、陈冰夷先生麾下的精兵强将,一个个才华横溢、成果累累……我初来乍到,白纸一张,只有急起直追、奋力打拼,或者还能对得起我这份来之不易的重要工作,心中着实焦急。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