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从“误上贼船”到“与戏结缘” —— 我如何研究中国戏剧史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14 15: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革”开始那年我读初二,后来做工、当兵,再后来成为“工农兵学员”。我能进入学术界、研究中国戏剧史,实在是“误上贼船”。然而“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从1979年读硕士始,迄今已逾30年,看来只能终生吃这碗饭了。

  “工农兵学员”毕业时我有机会做行政工作,但母校河南大学的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了三个字:“教书吧!”这三个字决定了我的一生。但我留校时77、78级已经入校,我怎么敢教他们?只能继续读书,读硕,继而读博。我的硕士生导师李春祥教授有两项研究专长,一是《红楼梦》,二是元杂剧。一次他告诉我说:“今后我不准备研究‘红学’了,你也学戏曲吧。”就这样,他把我领进了古代戏曲研究之门。

  我的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是古典戏曲研究权威,他指导我校注了明末李玉的“一、人、永、占”四个剧本,后来我又参加了《全元戏曲》的校勘工作,认真通读了大部分元杂剧和南戏作品,能较熟练地使用《太平御览》、《佩文韵府》、《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等工具书,总算有了一点研究古代文学的基础。博士毕业后我留在中山大学,继续在王季思、黄天骥老师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术界呈现一派新气象,其中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蕴含的丰厚潜力最引人注目。首先,作为一种文体,戏曲和诗歌、散文、小说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她必须在舞台上演出才能最终完成。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戏曲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来研究的,在演出形态上,在剧本与演出的关系上,研究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其次,王国维早就提出我国戏剧源于巫术的猜想,但1949年后这一观点几乎没有人再提了。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傩戏研究热”,各地现存傩戏恰恰可以印证王国维的猜想。于是,我开始对以往的纯案头研究进行反思。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