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农村调研的过程中,经常听村民讲,现在的人情就是亲戚朋友之间的“无息贷款”,这个说法很有趣。不过又感觉不对劲,如果说人情是“无息贷款”的话,为什么村民又说“现在礼花一放,全村害怕”呢?为什么很多村民希望政府能够出台规定取消“无息贷款”呢?
人情不是“无息贷款”。因为“你这次收了别人的人情,下次人家办酒席的时候你就得返还回去”,用不了两三年,这次你收的人情基本上都返回去了,这次你收得越多,下次可能你要返还得也越多,结果就是大伙扯平了,谁也不欠谁的。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办酒席的花费。这个费用一方面包括买菜的费用、厨师的工资、支付给待客者的工资以及一些其他的相关费用,随着近几年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笔费用在本地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酒席普遍比较丰盛,一般一桌酒席的花费在100—200元之间,而一次大预备一般在60—80桌左右。这样在本地办一次酒席的费用普遍在1万元以上。而一般的家庭收礼在2万—3万元之间,用2万—3万元的礼金收入减去1万多元的酒席费用,很明显不能全部还清所欠下的人情债。
这样看来“人情是无息贷款”不成立,其实这个“利息”比银行借款利息还高,办酒席的费用就构成了村民通过人情互相借款的交易成本。这个交易成本极大,该自然村400多户,一年就有60多次酒席,一次酒席花费1万多元,60次就是60多万元,而平均一户办酒席的人家能够借2万—3万元,很明显不划算。很多村民反映,每年要将一半以上的收入用于“赶人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很多村民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有关规定取消这个“人情债”。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