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民族”指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三个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根据近年来对“三少民族”族名和语言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三少民族”中的达斡尔族源于中国古代夏部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则源于中国古代的东夷族。
上古时期,夏族和夷族居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说文解字》云:“夏,中国之人也”,即中原之人。根据《康熙字典》,夏的读音为:暇、下、贾、荷、楚、互。“荷”、“互”是“暇”、“下”的高化字,“贾”是“互”的变读。只有“楚”字的音还有待研究,它可能同楚人出自夏人有关。所以“夏”的读音主要就是ha、ho、hu。ha加复数后缀成为har,在达斡尔语里也是“人们”的意思。达斡尔语hu为“人”,加复数后缀-r后成为hur“人们”,即以“胡儿”或“胡尔”为族名,又可变读为hor“霍尔”或or“斡尔”。“夷”甲骨文为象形字,做蹲踞人形。《说文解字》云:“夷,东方之人也”,在夏之东,故称东夷。“夷”yi又可变读为“尼”ni,在满—通古斯语里均为“人”的意思。满—通古斯人的祖先东夷人善射,夷字就是“大”(古文“大”、“人”通用)上加“弓”而成,是一个挎弓而立的人,其复数形式是加-r或-l。例如ir“人们”、“氏族”,广泛用于通古斯族的氏族名称之中。20世纪初,史禄国先生记录的北方通古斯的氏族名称几乎一半都带有这个成分。他说:“凡老的氏族名称,都带有词尾基尔(gir,γir,jir),所以一看便识别出来。” gir,γir,jir都是ir接缀于以元音结尾的词干后的变体,词义为人、人们。il即秦汉的“挹娄”、辽代的“耶律”或“移剌”和今巴尔古津通古斯语ile“人”。今俄罗斯境内的鄂温克语南部方言的一些土语里仍然依此为族名。“夷里”就是夷的复数形式,即ile“人们”、“子孙”而氏族、部族。这些都是他们的名族自称,后来人们渐渐将前边词义忘却了,将后边的“鄂温”或“鄂温克”成为民族自称。ni的复数后缀为nil,将il或ir变读为in的话就是“殷”的同音,笔者借此推断上古中原的殷商是通古斯人的祖先东夷人所建立的政权。“三少民族”通用的ir—gen“百姓”、“汉民”和ni—kan“汉人”这两个词的词根都是这个词。在甲骨文里存在夏、夷等字的事实证明,在初文时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这样一些民族,在他们的语言中称人为ha、hu(夏)和yi(夷),他们就是夏和夷。所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等三个少数民族极有可能出自黄河流域。“三少民族”的祖先东夷(肃慎通古斯)人和夏(胡)人是从上古时期开始渐渐离开了中原北迁而形成的北方民族。在民族初步融合的黄帝时期,有一系列的夏(胡)、夷语的词汇和文化融入到华夏族的语言和文化当中。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