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两岸四地达成“澳门共识”协力打造中文学术名刊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09 10: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侧记

  ■ 10月28—30日,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在澳门召开,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中文学术名刊,推动两岸四地学术发展。

  ■ 在本届论坛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代表深入交流,相互蹉商,共同签署了题为《打造中文学术名刊,推动两岸四地学术发展》的“澳门共识”。

  ■ “澳门共识”的签署,是两岸四地促进交流、加强合作的需要,也是共同抵制学术不端、积极倡导优良学风的需要,更是两岸四地共同推动中华学术繁荣发展、走向世界的需要。

  10月28日至30日,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学术期刊界的代表汇聚澳门,出席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共同探讨如何打造中文学术名刊,推动两岸四地学术发展。

  学术实乃天下公器,名刊当如黄钟大吕。在本届论坛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代表深入交流,相互切蹉,共同签署了题为《打造中文学术名刊,推动两岸四地学术发展》的“澳门共识”。

  聚首濠江

  10月28日14点30分,澳门大学图书馆STDM演讲厅内气氛庄重热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澳门基金会、澳门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开幕式在这里召开。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荣恪、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吴志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总编辑郑宇硕等担任论坛开幕式主礼嘉宾。

  “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的学术期刊界盛会。首届论坛由黑龙江大学承办,于2008年12月在哈尔滨召开。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学术期刊日益国际化、多元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态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同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基于此种共识,两岸四地学术期刊界代表再度相约于濠江之畔。

  来自大陆地区的学术名刊代表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副总编辑周溯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孟捷,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刘泽生,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余悦,江海学刊杂志社主编韩璞庚,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金晓瑜,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叶金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主编方福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崔月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武京闽,《求是学刊》编辑部副主任李宏弢,江汉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陈金清等。

  来自台湾地区的学术名刊代表有: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欧美研究所所长、所刊《欧美研究》主编单德兴,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李有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所刊《人文社会集刊》主编汤熙勇,中国文哲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总编辑周大兴,以及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山人文学报》编辑张锦忠等。

  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术名刊代表有: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总编辑郑宇硕,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总编辑周建闽等。

  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学术名刊代表有:《澳门研究》执行总编林广志等。

  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郑光兴,澳门《行政杂志》编辑林瑞光,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编辑黄雁鸿,《九鼎》杂志编辑部主任郭济修等报纸期刊界代表也出席论坛,并在“澳门共识”上签字。

  学术名刊不仅以挖掘、刊发优秀研究成果为己任,更须以弘扬学术正气、引导学术潮流为使命。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的“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旨在加强中文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学术名刊,推动学术发展。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与会代表经过反复磋商,认真修改,共同签署了被称为“澳门共识”的合作宣言,达成了“五点共识”。

  合作之需

  “澳门共识”的签署,是两岸四地促进交流、加强合作的需要。

  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先生谈到,“以华文世界为主体的学术刊物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两岸四地之间“仍有诸多现实的分歧,如行政体系、文字使用、信息网络、研究导向等方面”,因而迫切需要“各学术团体具体思考如何减少分歧,以促进交流。”

  《澳门研究》执行总编林广志先生在介绍《澳门研究》时也提出,“由于各种原因,作者少,稿件少,印数少,读者少,是澳门学术杂志的基本生态。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作者群,拓展优质稿源,特别是加强与内地学者和学术机构的联系和沟通,与内地著名学术杂志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探讨学术稿件互享等合作模式。”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刘泽生也认为,“在推动两岸四地学术期刊的共同发展中,为了加强两岸四地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了更好地创造条件打造中文学术名刊,交流并制定适合两岸四地学术期刊共同参照的学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涤荡学风

  “澳门共识”的签署,也是共同抵制学术不端、积极倡导优良学风的需要。

  学术期刊在主持学术公道、端正学风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氛围、学术风气出现了种种弊端,败坏着中国学术的声誉,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就此谈到,“中国当代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发展无疑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学术的问题意识和方向感的缺乏、理性对社会引导作用的弱化、学者自我认同的整体丧失同样让人感到忧虑。”因而,“学术和学术期刊,要摆脱当下功利主义或者工具主义文化的倾向,还学问的尊严,还学者的人格,实现新的学术自觉,达到新的理性高度,培养其内在精神。”

  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小敏强调,“在我们的办刊宗旨中,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坚持学术性、理论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江汉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陈金清批评说,要特别重视刊物的学术特色,不能注重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时效宣传效应,而“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刊物名为社会科学研究刊物,实则缺少学术特色,名实不符”。

  实际上,此前的2008年10月15日,在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内地50家学术期刊,就联合签署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以积极倡导优良学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从“武汉宣言”到“澳门共识”,其核心思想和本质是一致的,就是以这种方式向学术界表明学术期刊界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努力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的良苦用心和决心;共同树立和遵守科学的学术规范,共同抵制学术腐败和浮躁学风,形成合力,有效提升中国学术的质量和层次。

  走向世界

  “澳门共识”的签署,更是两岸四地共同推动中华学术繁荣发展、走向世界的需要。

  香港经导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经济导报》总编辑郑光兴谈到,“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中国改革经历了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暴露出众多发展中的问题。这既是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必须回答的课题。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学术期刊是主角,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为此,学术期刊必须研究传播力,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更不能局限在小众的范围,象牙塔里做道场。

  “中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在反思当代世界问题、总结与提升中国经验、推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秉持科学的立场、创新的态度,为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创造学术研究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贡献智慧与力量。”江海学刊杂志社主编韩璞庚一再强调。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总编辑郑宇硕先生也认为,随着两岸四地“中文学术期刊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文学术期刊会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这自然要求期刊本身自强不息,同时作出配合的措施。”他忧虑地谈到了发行网络问题面临的挑战,希望中文学术期刊加强合作,改变国际发行网基本掌握在三四家英、美出版商手上的现状。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所长、所刊《欧美研究》主编单德兴则指出,在国际化高唱入云的今天,学术期刊如何增加全球竞争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所谓的‘国际化’,其实主要是‘英文化’和‘美国化’。如果一味把以英文在国际期刊发表视为国际化,这种知识便会失根,被剥除原动力。”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金晓瑜充满感慨地说,“今天与会的学术期刊的负责人,要有这样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就是用我们的期刊,为打造一个学术产品的高端市场而发挥主导作用。学术产品的生产必须走集约化、精品化的路子,尽量多生产出精品、优秀的学术产品。”

  《求是学刊》编辑部副主任李宏弢强调,学术名刊要发挥三方面积极作用,要为新思想提供平台,促进文化启蒙;要有开放的思维和问题意识;要坚持理性思维与不断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主编孙麾认为,打造中文学术名刊,使其具有世界性影响,必须致力于引导学术研究立足现实,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引导学界凸显问题意识,深入研究时代问题;致力于推动学术争鸣,扶持学派发展。

  在两岸四地期刊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术期刊将更加积极地为引领和推动中国学术繁荣发展作出贡献。“澳门共识”的积极意义,也将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展现中华民族独有的当代智慧的历程中进一步展示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