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当下中国乡土散文的转型问题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04 10: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乡土散文在20世纪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镇,它经历了“五四”、二三十年代、40年代、“十七年”、新时期等较长的发展过程,其中出现了像鲁迅、周作人、鲁彦、沈从文、萧红、孙犁、杨朔、汪曾祺、张炜、韩少功、贾平凹、莫言、迟子建、苇岸、鲍尔吉·原野、刘亮程、谢宗玉等大家和名家,也不乏乡土散文的优秀之作。但进入21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乡土中国也面临着一次新的转型,与此相关的乡土散文也就不能置若罔闻、置身事外。也就是说,在21世纪的变局面前,中国乡土散文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以便更上一层楼。

  首先,是作家的角色和立足点,也就是说作家的立场问题

  就当下中国的乡土散文而言,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对农村过于诗化的描写;二是对农村采取一种无情的批判态度。这两个向度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有时作家远离乡村,远离乡村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心灵与乡土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作家多用“脑子”进行想当然的写作,而不是用“心”;太注重智力,却忽略了心灵的参与和智慧的光芒。当“心灵”远离了乡土,再花哨的乡土书写,也不会有多少价值。没有心灵参与的写作,也只能是些一二三相加的写作。我们读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感动于心的。

  怎么才叫用“心”写作?怎么才能从“智力”达到“智慧”层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作家对天地自然、对人、对写作,尤其是对乡土中国要怀有敬意,否则,就是一种简单的甚至是垃圾的宣泄。不论是乡土散文还是乡土文学,都必须用“心”去参与、渗透、化解乡土中国,而后达到一个灵性和智慧的层面,然后再进行书写,没有这个过程的创作是不可想象的。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