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怪不怪”暴露法制观念缺失
□慎海雄 来源:《法制日报》2009年10月27日
随着相关报告的公布,发生在上海浦东、闵行两区的“钓鱼”执法真相水落石出。当事人得以讨回公道,查“黑车”数量指标和罚没款指标被叫停,执法人员与“钩子”之间、执法大队与停车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被禁止。然而,以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取证执法,很多人“见怪不怪”。究其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是一个重要因素。“钓鱼”执法在打击“黑车”领域最为集中,主要是“黑车”已成为城市治理顽症,取证的环节尤为困难。而“钓鱼”、“倒钩”之类却往往能立竿见影地“取到”证据。于是,虽然对这些“土法”、“歪招”的不正当、不合法性心知肚明,明知滥用这种“诱惑侦查”的手法会殃及无辜,但不少城市执法者依旧欣然而为,直至与职业“钩头”形成黑色“食物链”。当法制观念被急功近利完全取代,严肃的执法也就变了味。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切实承担起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凡是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管这些“土办法”多管用,也必须坚决抵制,彻底摒弃。必须看到,目前各地对待“钓鱼”执法的认识仍不一致,一些人对这种行为还在不断申辩。而这种认识不统一,法制观念不确立,就难保“孙中界事件”不重演!
(宋晖/摘)
让无为“太平官”无位
□左九言 来源:《中国财经报》2009年9月26日
报载,广东省韶关市对无为“太平官”实行问责制以来,两年共问责353人,其中13名县(处)级干部被问责,8名科级干部被免职。所谓无为“太平官”,就是指应作为而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作为效果不好的机关干部。他们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甘当“太平官”,这不仅影响了一个单位或一个地方的经济快速发展,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而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无为“太平官”实行行政问责,通过充分发挥“民声热线”的作用,实施领导干部定期接访等措施,构建老百姓诉求平台,提高行政问责的反应速度,让无为“太平官”或被问责,或被免职,从而改变了以往对干部偏重于违法、违纪责任追究,而忽视政治责任追究的状况,把机关干部的工作能力、态度、效率置于老百姓的监督之下。这无疑给无为“太平官”套上了“紧箍”,敲响了警钟,在机关干部队伍中营造出“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大家奋发向上,有为而治”的新局面,有利于形成敢负责、愿负责、不得不负责、必须负好责的干部工作作风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氛围,实现问责方式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的转变。毕竟,让无为者无位,才能让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者有位。这既是老百姓的呼声,也是我党长期以来的正确用人导向。(韩慧英/摘)
央企越庞大越有社会责任说法遭质疑
□李晓莉 来源:《羊城晚报》2009年10月20日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引发质疑声一片,因为《报告》中指出中央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远远领先于民营企业、其他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报告》称:“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企业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搜集企业主动披露的责任信息,以此作为研究资料并形成了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此次评价的中国100强企业中,有80家国有企业、11家民营企业和3家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平均得分33.1分,民营企业29.6分,外资企业2.7分,得分最高的10家企业大部分是中央企业,而且企业规模与社会责任指数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社会责任指数越高。然而,“企业社会责任”并无公认定义,这样的调查是否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还有待商榷。我们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时向来有一个误区,即认为谁捐的钱越多谁的社会责任感就越强,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的话会很狭隘也很偏颇。虽然《报告》不是单纯以捐钱多少为标准,但公众却不大清楚央企的社会责任究竟高在哪里。
(许建康 孙三百/摘)
自主品牌离我们有多远
□程亚文 来源:《新京报》2009年9月12日
中国为什么缺少自主品牌,而少有的一些自主品牌又缺少知名度?从国民心理上看,中国今天支持自主品牌的氛围还十分淡薄,外来者优、国产者劣是基本思维定势。而一味模仿、引进外来技术,不靠自己努力创新制度、掌握核心技术,就会永远处于技术低端。自有品牌的形成要靠国家扶持和企业家的产业抱负,但成熟的国内消费者同样关键。一个对本国品牌常怀鄙薄之心的国度难以产生国际品牌。当前的世界已进入对“低碳经济”高度重视的新时代,中国在这方面并不处在技术劣势,无论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还是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均已取得重大进展。有了核心技术,是不是就能创造出自主品牌呢?汽车行业的专家对此并不乐观,中国那些大型汽车企业如今仍背负着巨大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思维惯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以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思路规划产业发展、汽车企业以什么样的眼光开拓新的汽车市场,都将关系自主品牌汽车的生长。而其中同样重要的是相对富有阶层能不能以购买、使用中国自主品牌的实际作为,来为全体中国人做出表率。
(韩慧英/摘)
本科生毕业论文不应简单叫停
□姜澎 樊丽萍 来源:《文汇报》2009年10月13日
在互联网上,川大新闻系“改革”举措的支持者甚多。不少网友认为本科生论文确已成“鸡肋”,本科生不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要求其论文具有独创性和学术价值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对此,有人认为,要求本科生写一篇毕业论文并不过分,是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以某高校法律系为例,本科学生在读期间,要学习10多门法律主干课程,涉及法律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一个学生要是在这么宽广的领域中找不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领域,那我觉得他根本不能毕业。”有人直言,“说自己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英语出国,都不过是借口罢了。事实证明,优秀的学生通常磨刀不误砍柴工,不仅能完成论文写作,也能找到好的工作。” 或许川大新闻系改革的初衷,只是为了改进对本科生的考核。但不少高校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表示,达到这个理想目标的具体实现途径不应该是简单叫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而是要不断引入科学考评机制,提高对学生论文的检查水平,加强对本科生的论文考核。复旦大学教务处负责人陆昉教授称,“尽管目前本科生把写论文变成凑论文、抄论文的现象不能彻底杜绝,但必须承认,我们还找不到一个比写论文更好的检验方式来评价一个大学生是否达到了本科毕业的水平。”
(宋晖/摘)
放弃本科生毕业论文很明智
□盛大林 来源:《齐鲁晚报》2009年10月12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本科生毕业论文,而以在报纸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科学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就高等教育来说,则应分为实践型和研究型两个层次,其中实践型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专生和本科生,而研究型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研究生。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他们毕业后大多从事实际操作而不是理论研究工作。本科生既不具备研究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或实践经验,教学大纲中也没有研究方面的安排。既然如此,怎么撰写论文?实际上本科生的论文大都是“剪刀加糨糊”的成果,而老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基本上是得过且过、走走过场——我们从来没有听说有本科生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未能毕业,就很说明问题。现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终于准备放弃这块“鸡肋”了,希望这一想法最终能变成行动。(宋晖/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