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清代诗文集汇编》简介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04 15: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文明举世瞩目。元明以前各朝诗文集,前代和近现代人对其整理和研究已较全面和深入,唯有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所遗留的诗文集的大规模整理和研究显得非常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清代诗文集数量庞大,原书又大多分藏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少量还散落于民间,搜寻、阅读俱难。而清代诗文集浩如烟海,仅仅依靠地方之力,也难以编纂出版。随着国家清史工程的展开,出版清代诗文集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2005年1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积极倡议,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主持,三家携手整理出版清代诗文集的设想,经相关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批准,《清代诗文集汇编》得以列入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重大项目。

  经过多年酝酿、准备和大量繁琐而艰苦的工作,《清代诗文集汇编》即将全部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选目精当。清人诗文别集现存近20000家,逾40000种。《清代诗文集汇编》所收书目由数十位专家学者通过广泛调查、反复斟酌推敲而确定,共选择在清代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相当影响或极具史料文献价值的个人诗文集约4000种,分800册影印出版。自清入关至民国成立260余年间重要人物的诗文集已悉数收入。凡生于明朝、入清后仍有较大影响,或卒于民国、在清末已有较大影响的作者,也酌情采录。

  二、内容丰富广博。《清代诗文集汇编》中体裁多样,举凡诗词文赋、传记碑铭、书启奏议和题跋赠序等,应有尽有,内容包括天文历法、国政朝章、国际交往、讲经论学、典章名物、金石书画、山川地理、名胜古迹、个人行踪、时事见闻、地区风俗等等,可谓巨细靡遗,系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学乃至中华文化者所必备,也是各大中型图书馆所必须收藏的基本图书。

  三、选择影印用的底本精当完整。《清代诗文集汇编》尽量选择原刊初刻足本,其中不乏珍本、孤本、稿本和精抄本。清代尽管时间离现在最近,但除了非常有名的作者之诗文别集印行较多,流传较广外,大多数作者的诗文集都印行较少,流传不广,甚至有些作者无力或来不及印行,只有稿本或抄本存世。这就意味着出版《清代诗文集汇编》借用底本的任务相当艰巨。有时为了借到一本书,需要跑好几家图书馆。有的一部书分藏数处,需要几家图书馆的藏书来补齐。至于遇到缺卷少页,寻找相同版本配补,更是常有的事。今后读者可以于一室之内遍览清人诸集,省却舟车劳顿、四处寻觅之苦。

  四、编纂和编辑工作尤为严谨细致。本书大体以作者生年排序。为方便读者阅读利用,每个作者的诗文集前都由专家撰写该作者的小传,内容包括作者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科举功名、生平履历、学术活动及其主要学术成就。别看只有短短一两百个字,却要翻阅大量参考资料,反复推敲琢磨而成。有些清代作者生卒年不详,小传撰写者和编辑们常常需要从有关资料或作者诗文集里去寻找蛛丝马迹,从而考证出作者的确切生卒年来。这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事。而且一旦考出具体的生卒年,常常会改变原来的排序,必须重新按其年份将它移动到相应的位置,这样会连及相邻的几册都要调动。但是编辑们不怕麻烦,宁愿自己苦些累些,只为了把这样一部大书做得尽可能完美,尽量不留遗憾。经过专家学者和古籍编辑的努力,相当多的清代作者的生卒年得以确定,纠正了目前通行相关工具书中的错讹,填补了学术空白。

  影印古书看似寻常,实不简单。以前线装古籍都是手工制作,差错率要比现在的书籍高得多。编辑们在做《清代诗文集汇编》时,经常遇到原书页次颠倒、重复、缺漏、错乱等问题。有时前面文章缺一页,相隔很多页后的另一篇文章多出一页,仔细一看,那多出的一页恰恰是前面缺的那页。有的书没有页码,次序混乱,需反复阅读原书内容,方能理顺次序,连缀起来,就像重新洗牌一样,特别花费工夫。编辑在审稿时,凡碰到页码不清处,总要仔细阅读上下页衔接处的文字,看看是否装订错或有缺页。有缺页而无法补到的,则在上页标明“下缺”。

  《清代诗文集汇编》所收书籍绝大部分是首次公开面世,有些抄本、稿本更是天壤间仅存,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故片楮只字,弥足珍贵。经过多次兵燹、水火、蠹鱼的劫难和侵蚀,这些古籍能保存至今已十分不易,因此,《汇编》的出版,对于保存古代文献厥功甚伟,是文化、出版界值得庆贺的一件盛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汇编》一书对于清代典籍的传承、运用和研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