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公共图书馆是否会被互联网替代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04 09:5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图书馆不仅保存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承担着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重要职能,是城市重要的知识空间,并正在成为社会的“公开大学”,为市民打造个性化的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目标。

  随着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高新技术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如何在国际合作背景下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如何在数字时代重申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

  11月17日至20日,在深圳举办的首届“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理想中的图书馆”展开了热烈探讨。

  公共图书馆价值何在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

  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同样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等。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一文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然而,真正的公共图书馆到近代才出现。

  随着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社会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贝弗利·林奇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图书信息学的学者,她此次在峰会上的演讲题目是《公共图书馆的持久价值》。通过回溯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对全球图书馆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林奇指出,公共图书馆已经存在了100多年,它主要为两个目标而存在,第一是教育希望了解信息的公民,第二是为公民阅读提供资料。

  “在1850年以前,美国已经有了一些公共图书馆,但真正的成长发展是在1865年以后。那时美国刚刚结束内战,在25年时间内大约有2250个公共图书馆陆续建成,那是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时期,基本和今天中国图书馆的发展相似。”林奇介绍说,早期公共图书馆很多是私人筹资,尤其是安德鲁·卡内基。这是美国公共图书馆一位著名的捐赠人,在他逝世后,卡内基基金继续了他的事业。

  最早的图书馆并不致力于引导公众阅读,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保存文化。林奇观察到,最早期的图书馆实际上就是政府文官的档案馆,记录了国王举行的确保上帝恩惠的仪式等等,这些文件构成了大约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馆藏。在她看来,中国文化3000年赖以生存的典籍也是同样的道理,“历史学家依靠政府在图书馆保存的文物重建他们的文化”,全世界的公共图书馆整体目标是服务大众阅读。

  在现代社会里,尽管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可是公共图书馆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公共图书馆本身不断发展,其功能日益多元化,图书馆不仅保存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承担着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重要职能,仍然是城市重要的知识空间。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互补”

  当下互联网发达,国内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图书馆的建设是否有必要扩大乃至存在的问题。那么,互联网的出现对图书馆是挑战还是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生存与发展?

  “认为从互联网上就可以获得所有的资源,因而对图书馆的存在持怀疑的想法是比较荒谬的。”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罗伯特·史蒂文斯认为,互联网上信息弥漫,评估这些信息、进行信息导航是传统图书馆所擅长的。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新时代可以担负一种全新的角色。“在美国,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技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图书馆为人们提供知识技能更新的职能比过去更显得重要。可以说,图书馆正在成为今天人们的‘公开大学’。”

  据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会长萨里·费德曼介绍,在当代美国的社会网络中,可能没有一个比公共图书馆更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机构了。目前,美国有9000多个公共图书馆系统,大约有16500座公共图书馆,68%的美国人拥有读者证,每年大约有14亿人次到馆访问。“实际上,数字环境和社会网络的兴起,已经为图书馆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代表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图书馆始终为人们提供进行终身教育的机会,这也佐证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图书馆国际组织负责人、第75届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主席艾伦·泰塞则认为,很多知识不能仅仅从一所大学或者一些教育机构获得,图书馆正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比任何正规的学科教育起到的作用都大。她还指出,与学科教育不同,图书馆没有考试等环节,可以以比较自由的方式来鼓励人们学习。

  有专家认为,比起传统纸质书籍,电子类媒介的确很方便,在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在适应变化和接受挑战——两者应该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正如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所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在什么地方?图书馆是‘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图书馆具有多元化资源和服务的融汇与整合能力,因为不同载体、不同类型的资源是有内在联系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功能之一是发现与揭示不同类型、不同载体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方便读者的获取,这非常重要。图书馆发展就是不断引进新技术的历史,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也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新的技术可以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窘境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专家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些难题亟待解决,如购书经费投入不均、人均藏书量偏低等。

  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内地人均购书经费是0.794元;此外,在购书经费的投入上,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各地的投入也很不均衡,上海的人均购书经费达到了7.612元,而河南只有0.158元。

  人均藏书量同样不容乐观。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是0.501册。同样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发展极不平衡的:上海的人均藏书是3.39册,而最少的三个地方安徽、河南、西藏都只有0.17册。而根据联合国发布的公共服务指南,通常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应该以每人1.5册到2.5册为标准。

  人才缺乏也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县一级的图书馆跟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相比,专业人才尤为缺乏。据了解,在美国,图书馆学的教育重点放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层面,图书馆从业人员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对此表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在关注的问题、研究的能力等方面并不滞后于国外,许多领域甚至走在前沿并具有“中国特色”。但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还不能充分适应中国图书事业的发展和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员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他向记者透露:目前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正在联合承担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论证,专业设置是“纯应用式”的,旨在为图书馆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一旦被国家认可,就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招生。”

  关注未来:变“坐馆”为“行馆”

  免费、平等和公平,是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核心理念。在近代以前,图书馆往往只为王室、僧侣等少数人服务,而现代公共图书馆为所有社会成员免费地无区别地提供知识与信息服务,旨在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公平获取信息的机会。但有的专家提出,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随着社会公众的要求在扩大和完善,也发生一些问题。例如在服装产业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就办服装产业图书馆。这样做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尚需要研究。提出图书馆为产业服务,也需要研究怎么为产业服务,服务到哪个层面。

  未来的图书馆发展应该向什么方向延伸?应该提供哪些人性化的服务?台湾汉学研究中心馆馆长顾敏勾勒出了2009年到2015年台湾图书馆的事业目标,提出为每个市民打造个人化的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目标。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对如何因势利导发挥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服务作用,有自己的心得:开拓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创新复合图书馆模式、发展信息共享空间模式。“5年前,我们建设了一个新闻阅览室,有1000多种中文地方报纸,有10台电脑可以查询所有的网上数字报纸。每到整点的时候,墙上的电视机都会放新闻。”吴建中介绍,通过一站式服务,让读者获得了相关的新闻信息。

  “基于香港历史的特殊性而举办的香港口述历史库藏计划,曾得到9所大学支持。”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刘淑芬看来,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向公众推广阅读文化。她介绍,过去几年里,该馆为了推广香港文学,鼓励公众读书,不定期地与一些文学机构合作举办文学资料室的专题展览和讲座,这些活动吸引了很多读者,尤其是学生来参加。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