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灯泡”要换成“梅德韦杰夫灯泡”
□关健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17日
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如今也琢磨节能了。2009年11月1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节能和提高能效法》。这部法律对禁止生产和销售白炽灯设定了时间表,还规定政府办公楼必须采取节能措施,私人住宅必须安装节能设施。该法吸收了梅德韦杰夫此前提出的一系列建议。2009年7月2日,梅德韦杰夫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俄罗斯将全面推进照明节能工作,其中包括禁止使用白炽灯。俄罗斯百姓戏称,梅德韦杰夫想在俄罗斯搞“灯泡革命”,让俄罗斯彻底告别“伊里奇灯泡”。在俄罗斯,白炽灯被称为“伊里奇灯泡”。1920年11月14日,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一起参加了莫斯科州沃洛科拉姆斯克县卡希诺村电站的落成典礼。从此用上电灯的当地百姓认为,是列宁带来了电灯,因此称之为“伊里奇灯泡”。在梅德韦杰夫提出推行节能灯泡后,俄罗斯百姓马上将节能灯泡戏称为“梅德韦杰夫灯泡”。有分析指出,“梅德韦杰夫灯泡”很可能成为俄罗斯新一轮绿色革命的代名词。目前,梅德韦杰夫主导的“灯泡革命”面临着本国产量不足和节能灯价格较高等阻力。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正在争取于2012年前建立节能灯生产企业,使国产节能灯的年产量达到2亿只。(刘鹏/摘)
沃邦居民 环保英雄
□周一妍 来源:《外滩画报》2009年11月12日
沃邦小镇位于德国南部城市弗莱堡郊外,其中居住5000名居民,提供600份工作。在过去10年中,这里几乎没有私家车通过,这得益于沃邦的社区禁车规定。沃邦严格禁止街头停车位、家庭车位和汽车道,整个小镇只有两处允许购买的停车位,位于社区最偏远的角落,售价3万欧元。沃邦小镇拥有良好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公交快线、高速有轨电车以及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居民若要到弗莱堡城内购买大件家具或想去滑雪,可向社区公有车中心租赁汽车。若是日常采购,只要在脚踏车后加挂推车就行。住在这里的人多为年轻的父母和学生。来自德国北部小城吕贝克的主妇波尼,去年9月搬到沃邦,她说:“我从来不担心孩子在街上玩耍,因为这里没有汽车。”和大多数沃邦居民一样,波尼住在一间低碳房屋里,房顶上装有太阳能加热系统。1997年,44岁的能源咨询师安德里斯为沃邦建造了第一批太阳能发电房屋,其中包括他本人的家。安德里斯一年在供热和耗电方面的花费只有200欧元。(刘鹏/摘)
韩国人离不开圈子
□詹德斌 来源:《世界新闻报》2009年11月6日
韩国有数千个社团组织,每个社团就是一个圈子。韩国人大多生活在多重圈子中,这种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如见面时总是喜欢问对方老家在何处,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曾在哪个部队服役等等。他们一般不喜欢单独行动,在韩国很难看到一个人单独吃饭、单独喝酒。归属于不同的圈子,基本上就决定了一个韩国人的命运。例如,韩国延续几十年的“三金政治”就是圈子文化在政治上的典型表现,金大中出身“湖南”(出生在光州被称为“湖南人”),金泳三出身“岭南”(出生在大邱被称为“岭南人”),金钟铋出身中部忠清道,三大地区势力形成的圈子之间的合纵连横左右着韩国的政治格局。“聚则生,散则亡”是韩国人世代坚守的信条,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立各种各样的组织,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各种聚会来巩固既有的圈子,强化这种认同。因此,每年年末,韩国人都会因各种各样的圈子聚会而忙得不可开交。尽管韩国的圈子文化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其副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排斥其他集团、排斥其他族群、排斥其他国家的排外主义。
(杨玉珍/摘)
科举守护神“文昌梓潼帝君”的来历
□祝尚书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5期
梓潼神(张亚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小神。由唐入宋,民间传说该神曾帮助两位唐朝皇帝逃难和赵宋官军平乱,梓潼神由此在蜀中成了威名显赫的皇权守护神。由于梓潼神所处的“七曲山”为出蜀的必经之地,蜀中举子赴开封省试,都顺路向梓潼神乞灵助考,并由此形成了以举子为主的相对稳定的信奉群体。在道教盛行的背景下,梓潼神在北宋末年已经大体完成了由纯粹的普济神向专司“桂禄”的科举神转变。南宋末年,蒙古兵侵蜀,蜀中民众大量东迁以避难,梓潼神也以科举神的身份呈现于南宋各地。南宋孝宗时期,道教徒杜撰了“上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的说法,蜀中道士刘安胜又撰造《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明确尊奉张亚子为主文运、司禄籍的文昌帝君。原主文禄的文昌神与梓潼神至此合二为一,并逐步取代其他科名诸神的位置,完成由多神向一神的转型。(舒建军 武勇/摘)
抓周最早兴起于南北朝
□洪咏梅 来源:《寻根》2009年5期
抓周的习俗最早兴起于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文献中最早记载抓周习俗的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唐宋时期,这一习俗在长江以北地区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人生礼俗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据《宋史·曹彬传》记载,北宋大将曹彬周岁时,“父母以百岁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徂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曹彬的这次抓周似乎很灵验,后来果然以武功挂印,并先后担任节度使、枢密使等职务。曹彬是真定灵寿人,今属河北,其周岁时是五代时期,这足以说明那时在北方已经有试儿的风俗。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详细描述了东京汴梁地区的抓周习俗:“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抓周的具体方法与南北朝时期相差无几,但所用的物品越来越丰富,到了明代,甚至连乌纱帽、紫金冠之类的物品也摆放在男孩子的面前,任其抓取。直到今天,抓周的习俗仍然非常流行。(宋晖/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