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是黑龙江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一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大学。其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创建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在6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曾五次易地、十次更名,经历了抗大时期战争环境的艰苦历练,完成了由军事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跨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的艰辛建设,完成了由单科性外语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经历了“文革”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综合性大学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步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行列。
目前,学校由校本部、学府南校区、呼兰校区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馆藏图书543万册。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000余名,研究生4000余名。
学校设有31个教学单位以及1个本科层次的独立二级学院,拥有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76个本科专业,120个研究生学科专业,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13个一级学科、112个二级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8个专业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
19个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
2007年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审时度势、继往开来,确定了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内涵发展道路,明确了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学校今后的总体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高教强省”和建设“211”高校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先导,以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保障,凝炼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实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和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把黑龙江大学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
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有特色”是指在全国高校中形成黑龙江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高水平”是指在国内的同类院校中黑龙江大学要居于领先水平,“现代化”是指黑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方针策略、规章制度、运行机制、教学手段、科研装备等核心竞争指标均达到现代化。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宏伟战略目标,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走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调持续发展道路。其中,教学是基础,关键是提高质量;科研是支撑,关键是提高水平;学科是龙头,关键是做好布局,提升层次,通过发挥三者的内在有机性和互助性,为学校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黑龙江大学在总体发展思路的引领下,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征程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着力打造并形成了以下三大办学特色:
(一)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领域等全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鲜明的对俄特色。
一是俄语学科专业在全国的显著优势得到巩固和发展。黑龙江大学的俄语学科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培养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专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各类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学校拥有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二是形成和提升了全方位对俄开放办学的优势。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强调突出地缘优势,针对国家对俄战略,部署开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哲学、经济、法律、文学、历史、外语、生物、电子等全部主干学科、专业均面向俄罗斯,共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10万俄语和通晓俄罗斯国情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目前拥有俄罗斯政府建立的俄语中心,常年保持与俄罗斯各大学间的教师、留学生的互派,全校有近400名教师曾赴俄罗斯学习、深造;拥有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合办的联合研究生学院及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曾多次代表中国政府在俄罗斯举办汉语演讲比赛、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高校成果展等活动。
在科学研究方面,全面实现文理工农等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与俄罗斯同领域的对接,通过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建立科技研发联盟, 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了科研的合作。如兴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俄联合催化实验室,实现两国化学化工领域人才、科研的优势互补。再如学校建有“黑龙江省中俄科技合作信息中心”,该中心是国家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信息机构,是对外开展信息交流、合作研究和项目推介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在社会服务方面,依托学校俄语教学、科研和学科的传统优势,围绕对俄经贸往来、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政府部门顾问等形式,为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两国边境和地方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李传勋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俄毗邻地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等研究,对我国东部边境的划界起到重要作用,对维护国家特别是黑龙江省的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此外,学校还先后接待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滋尼奥夫、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等俄方高级政要来校访问和考察。目前,黑龙江大学已成为中国对俄教育合作、学术交往、科技联合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镇。
(二)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智力支撑、科技支持和文化引领,形成为地方建设发展服务特色。
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社会轴心观,始终把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科研和学科优势,根据黑龙江省内资源条件和地缘特点,通过整合、凝炼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体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文化引领力度,取得了一批对龙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国家级精品课6门、省级精品课36门;共有6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位居全国高校第14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3部。目前,国家、省、校三级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结论。
学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杰出人物,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众多军队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学校所培养的16万毕业生中有近10万留驻东北、扎根龙江。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拥有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功能无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科技示范基地等高端科研平台板块构成的完整均衡的科研发展体系;拥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工程中心2个,省级高等学校教学示范中心4个,形成了文理工农多学科比较完整均衡的科技创新体系。
“九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5项,年均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近17000项,其中有1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5项,今年黑龙江省新增列的5名国家社科基金评审评委中有4人为学校教师。学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居全省高校的前列,在国内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以服务龙江经济社会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其中,赵传军教授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及其论证报告,获得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并责成商务部作规划方案;李建中教授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为龙江地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韩志刚教授主持开发的“无模型控制器”、叶红安教授主持开发的“IC卡电脑加油机”、贾树彪教授主持开发的L—乳酸菌系列产品,为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达数千万元。同时,学校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开辟建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年产值上亿元。学校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临视察时给予高度肯定。
在队伍建设方面,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显著,打造了一支素质强、水平高、结构优的师资队伍,为龙江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全校共有专任教师2060人,其中研究生导师52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15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普京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人,累计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
(三)凝炼以延安精神和抗大校风为核心的“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主旨,实现革命传统与现代大学精神的融合,着力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努力构建“三型”校园,突显黑龙江大学的育人特色。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并为师生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自我意识。它是反映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黑龙江大学建校68年来,坚持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相统一、普遍追求和独特个性相统一、放眼世界和立足本土相统一的原则,在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发展进程中,明确了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自我定位,秉承延安精神,坚守抗大校风,结合边疆省份的地域特点,汲取黑土文化的丰厚养料,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为国为党的使命情怀、人才至上的价值选择、五湖四海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追求、回报社会的感恩态度,构筑了“禀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黑龙江大学精神主旨。
黑大精神厚重而悠远、博大而坚实,是召唤和激励每一位黑大人奋斗的精神动力。多年来,黑龙江大学始终守望这一精神主旨,以兼济天下、爱校如家的使命情怀和价值选择,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创业追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黑大人。他们把为党为国的崇高理想化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投身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建设的伟大历史洪流中,创造出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也正是在这一精神主旨的激励与凝聚下,全体黑大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实现了立足中国高等教育主流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正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迈进中国高等教育主流的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同时,突出大学精神的育人特色,将建设文化型校园、关爱型校园和节约型校园作为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的重要载体,全力推进“三型”校园建设。
文化型校园建设就是以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集中体现,坚持育人为主,不断完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修身成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三级教育体系建设。黑龙江大学曾作为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开中国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赢得了国际大体联、各代表团、中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同时还承办过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等众多在国际具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今年,又成功承办教育部“五月的鲜花”全国高校大型文艺展演活动。这些使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并获得大冬会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关爱型校园建设就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全程式关注铺就学生成才之路,促进校园和谐安定。通过感恩教育养成学生回报社会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学校打造了全方位服务体系,开辟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开设了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一系列服务育人的“绿色通道”;设立爱心基金关怀特殊群体,促进校园和谐安定。
节约型校园建设就是制定严格的节约制度和工作体系,遏制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带动广大师生自觉加入到节约创建的行动中来。从2006年起,学校制定了财务、人事、资产、后勤等四个方面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节约措施和奖惩办法,在全校兴起了节能减排之风。
目前,黑龙江大学的“三型”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素质教育水平,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为黑龙江大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依法治校示范校”,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模范单位等称号。
总之,通过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近10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通过制定和全面启动包括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与培育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国家级课题培育工程、研究生提高培养质量工程等子计划在内的学校综合发展战略即曙光行动计划,切实增强了黑龙江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顺利成为省建“211”高校,并连续两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排名不断攀升,现列全国第94位。学校得到了政府的褒奖、业内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这表明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主流行列中已站稳脚跟,正向先进行列稳步迈进!
今后,黑龙江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龙江经济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牢牢把握“高教强省”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机遇,遵循“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发展道路。为此,黑龙江大学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努力建设好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继续构建“三型”校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提升黑龙江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高教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大学功能,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为全面推进“高教强省”战略,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孙勇 田刚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